外國哲學大師點評中國高校
中國的頂尖高校與美國和英國的精英高校更像,而不同于德國正在建設的“精英大學”——在德國,一個學校只要有幾個院系是拔尖的,即滿足了評為“精英大學”的要求。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林歡 楊卓睿
Otfried Höffe簡介:德國圖賓根大學哲學系教授,圖賓根大學政治哲學研究中心主任,海德堡科學院院士,在近十個國家的科學院任榮譽院士。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全球“實踐哲學復興”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正義理論和全球化理論成為當代哲學討論的基本組成部分,是當代的康德研究和亞里士多德研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譯為漢語的作品有《政治的正義性:法和國家的批判哲學之基礎》《康德的——現代哲學的奠基》《世界哲學簡史》《作為現代化之代價的道德:應用倫理學前沿問題研究》《全球化時代的民主》《實踐哲學:亞里士多德模式》《經濟公民、國家公民和世界公民:全球化時代中的政治倫理學》《康德:生平、著作與影響》等,另有一系列作品正在譯為漢語。
(本文首發于2017年4月27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中國高校觀察》)
?編者按
經歷了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高等教育在“他者”眼中究竟是什么樣子?與其他國家相比,特點在哪里?本文作者是全球著名的哲學家,在近十個國家的科學院任榮譽院士,剛剛結束在中國最新一次的系列哲學演講。他的觀察,也許能提供另一種認知角度。
我們對中國的關注常常只是局限于政治方面:中國在聯合國尤其是安理會中的角色,其與周邊國家的關系,針對歐洲企業發起的并購。我們忽視了:這個占世界人口近百分之二十的國家,其力量早就已經延及于科學、研究和教育領域。
筆者雖然不是專業的漢學家,卻也獲得了比隨機的個人觀感更深入的關于中國的印象。筆者參與過亞歷山大·洪堡獎學金的遴選工作,與中國同事在德國、也在中國合作過,我們一起出書,我本人也多次去中國講演和開會。而且筆者有輔導中國博士生的多年經驗,這也有助于形成一個關于中國的、基于經驗的印象。
我們可以從一些數字開始:中國有2845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