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怎樣活過15個小時
“從古到今所有電影的一個邏輯,就是壓縮時間?!?/blockquote>責任編輯:朱曉佳 實習生 鄭韶儀
選擇在浙江織里拍攝紀錄片,因為這里相當于一個巨大的工廠,但它又由無數的小家庭作坊構成。“如果是個國營大廠,我根本進不去。”王兵說。
(本文首發于2017年4月27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900分鐘的方法,90分鐘的方法 紀錄片作者王兵在卡塞爾文獻展》)
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分別在希臘雅典和德國卡塞爾各辦一百天。中國紀錄片作者王兵的兩件作品在兩個展區參展,一件作品是一個900分鐘的長鏡頭,另一件是相對尋常的90分鐘敘事影像。王兵以往的影像作品也將在卡塞爾回顧展出。
2017年4月8日上午,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雅典展區開幕。希臘與德國兩國總統到場,希臘國立當代藝術博物館(EMST)周邊實施了小范圍的交通管制,不明真相的過路車輛在隔離繩前默默掉頭,鄰近道路上排起周末少見的車龍。
卡塞爾文獻展是世界最大的當代藝術展之一,以往固定在德國中部小城卡塞爾舉辦,五年一屆,每屆100天。展覽中的藝術作品遍布城市各處,整個城市就成為“百日美術館”。
本屆文獻展的藝術總監、46歲的波蘭裔明星策展人亞當·希姆奇克在2013年就提出了大膽設想:下一屆展覽分別在希臘雅典和德國卡塞爾舉辦,各一百天。希姆奇克和十數人的策展團隊很快搬到雅典住下,開始工作。
這屆卡塞爾文獻展的主題定為“從雅典身上學習(Learning From Athens)”。這并不是一句恭維話。雅典是西方文明的搖籃,是現代奧運會的起源地,而今天它是希臘乃至整個歐洲的“危機之都”——債務、移民問題重重,民主政治在希臘也深陷麻煩。今天希臘居民從銀行提取現金仍然受限,每人每周最多取420歐元。“學習”字眼中,反思的意味明顯濃重。
希姆奇克和他的團隊邀請了全球一百六十多位藝術家參加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絕大多數參展藝術家為雅典和卡塞爾展區都做了作品。藝術作品分布于雅典四十多處場地,除了專業的美術館之外,藝術陳列還會把游客帶進他們以往不大會涉足的城市空間:冷門的古跡博物館、大學校園、市民公園、電影院、圖書館、社區公共空間,甚至藝術家小時候住的公寓。
在雅典展區最大的展場國立當代藝術博物館,王兵已布置好他的影像作品《15小時》。紀錄片作者王兵是惟一受邀參加這屆卡塞爾文獻展的中國藝術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