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小說的改編權,就這個沒賣出去
當歷史走過來,你會發現電影不是單一形態的。
責任編輯:李宏宇 實習生 鄭韶儀
梅峰使用現代的數字攝影機,配以1950年代的老鏡頭,用黑白畫面來拍這部電影。拍攝的時候,他會主動限制自己使用今天的電影技術。
(本文首發于2017年4月27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老舍小說的改編權,就這個沒賣出去 導演梅峰與<不成問題的問題>》)
“鏡頭特漂亮、正反打弄得特準,控制觀眾的視點,通過音樂時時刻刻暗示觀眾,調動他們的情緒……我們的意圖是,放棄這套東西,大家就看看到底這個故事本身有沒有趣味吧。”
——梅峰
2017年4月23日晚,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揭曉“天壇獎”,《不成問題的問題》成為獲獎的唯一一部中國影片。范偉憑借片中的表演獲得最佳男主角獎,編劇梅峰、黃石獲得最佳編劇獎。
梅峰是北京電影學院的副教授,也是影片導演。2014年,電影頻道為紀念老舍去世50周年(2016年)提前做準備,想做一部電影,項目負責人找到了梅峰。2015年初,北京電影學院推出“新學院派”導演計劃,梅峰把紀念老舍的電影項目報了上去。
梅峰是中文系出身。他讀本科時,學校里教中國現代文學的老師,是北大王瑤先生的弟子郭小聰。郭小聰給學生們講中國現代作家每個階段的逸聞趣事,也講到這些作家作品的經典段落,“講到沈從文、張愛玲、老舍,讓你發現每個作家領略的東西不太一樣,每個人是一個獨特的世界,給我們打開了中國現代文學非常有趣味的一扇門。”梅峰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尤其讓梅峰印象深刻的作家,是郁達夫。“他執著于情感的細膩性,其實沒有什么大時代,就是個人的一些情緒,有感而發的東西。但是他的短篇我覺得都非常精彩,特別是《沉淪》。”
2009年,在大學教電影的梅峰第一次參與電影創作,給婁燁執導的電影做編劇。故事的主角是南京的一對男同性戀人,劇本寫成后,婁燁給兩位男主人公添加了一段讀書的情節,讀的是郁達夫的短篇小說《春風沉醉的晚上》,影片也取了近似的名字——《春風沉醉的夜晚》。“婁燁放進郁達夫的東西以后,我覺得也挺符合那個情調的,都是社會當中比較普通平凡的小人物的情感生活、命運掙扎。”
梅峰憑借這部電影獲得2009年戛納電影節最佳編劇獎。
接到老舍電影項目,梅峰的想法是把老舍的某個文學作品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