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羅奔”與學術創新
“伯羅奔”的制造者們,如同把克里米亞戰爭改譯為“克里米亞半島戰爭”一樣,不能不說是一種生搬硬套、弄巧成拙的做法。
責任編輯:劉小磊
《古代世界歷史地圖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本文首發于2017年4月27日《南方周末》)
提起“伯羅奔尼撒”(Peloponnesus/Peloponissos),大家都知道這是古希臘一個地名,一直沿用到今天。斯巴達人在這里組建了希臘歷史上第一支常備軍,創建了獨特的軍事教育制度,稱霸希臘,許多城邦依附于它。到公元前5世紀,隨著雅典海上霸國的崛起,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與雅典帝國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終導致一場綿延27年的大戰(公元前431-前404年)。我們習慣稱這場戰爭為“伯羅奔尼撒戰爭”。
本來,對歷史戰爭的命名并沒有多少特別的含義,大致能夠反映其基本內容即可。比如說起布匿戰爭、英法百年戰爭、克里米亞戰爭、抗日戰爭等等,沿用已久,約定俗成,讀者一看就知道大致是指哪場戰事,至于其具體的起止年代,或許說法不完全一致,那倒不足為奇。數百年來,人們對于希臘世界的這場曠日持久的慘烈戰爭,一直稱之為伯羅奔尼撒戰爭,未曾有人試圖改動或對此提出異議。
近年來國內有些學者別出心裁,將所有“伯羅奔尼撒”皆譯為“伯羅奔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