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漢字這么有趣兒
漢字從圖形到甲骨文到篆隸乃至今日的簡體字,字形字義都在不斷地發生演化。早期的文字基本由抽象的圖形構成,大概在殷商后期,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寫或刻的方式留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來占卜,也有的是用來記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為這個時候的文字多是從圖畫文字中演變過來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較高。
比如“男”字(見下圖),甲骨文和金文由「田」和「力」構成,「力」像耒耜形,「田」表示田地,「男」表示會用耒耜于田中耕作之意。因農耕者為男性,故以「男」作為男子的稱呼?!墩f文》:「丈夫也。從田從力。言男用力于田也。凡男之屬皆從男?!苟斡癫米ⅲ骸溉碎L一丈,故曰丈夫?!?/p>
再比如“即”字(見下圖),「即」字的甲骨文和金文由「皀」和「卩」構成,像人跪(卩)于食器前就食之形,本義是就食?!讣础够颉妇汀苟加薪咏?、靠近之義,如《論語.子張》:「望之儼然,即之也溫」,邢昺解釋為:「就近之則顏色溫和?!乖僖甓钟袝r間上「立即」的意思。近席就餐為「即」;吃完后離席為「既」。
到了西周后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有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缺點是字體繁復,書寫不方便。
在諸侯割據稱雄的東周戰國時期,古代文字經歷長期的演變發展,在全國各地有很大的分歧,而且這些千變萬化的文字寫法也沒有一定的體系和結構規律。這就給政令的推行和各地的文化交流造成重重阻礙。統一文字已成為當務之急。于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書同文”,由丞相李斯等人整理文字,以簡化秦文“小篆”作為標準字體,用于公文法令,通行全國,廢除了其它各種異體文字。
李斯以戰國時候秦人通用的大篆為基礎,吸取齊魯等地通行的蝌蚪文比劃簡省的優點,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比劃簡略的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作為官方規范文字,同時廢除其他異體字。秦始皇在“書同文”的過程 中,命令李斯創立小篆后,又采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因為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所以隸書的書寫速度更快。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
總體來說中國漢字的發展,前后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
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字里乾坤,蘊含了上下五千年的習俗、傳統。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而文字是記錄語言和傳達語言的書寫符號,也是人們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之一。有了文字,人類的知識才能記錄下來,正確地傳承下去。有了文字人類的精神文明才能發展,科技才能不斷進步,人類社會活動的痕跡才能記載。
漢字記載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是中華五千年文明歷程的結晶,
其演變過程反映了我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和當時的政治經濟狀況,以及自然科學,社會學,醫學,美學等等各個方面。
隨著時間的延伸,漢字也在改變著,更加的簡潔,方便我們的使用。
我們作為漢字的使用者,了解漢字的起源與發展,有助于我們更好的理解和運用漢字。
南方周末特推出手繪解字系列,從一張圖讀懂漢字的演變,以二十四節氣漢字為開篇,追根溯源,以饗讀者。亦歡迎讀者朋友的討論和分享。
有任何建議,可發郵件至: hncshh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