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北韶關如何融入珠三角工業體系
東莞與韶關的這種幫扶關系其實從13年前就開始了,但一開始以扶貧為主,后來變成了建設產業園區、承接產業環節的方向。
責任編輯:顧策
(本文首發于2017年5月4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山區如何融入珠三角工業體系》)
東莞與韶關的這種幫扶關系其實從13年前就開始了,但一開始以扶貧為主,后來變成了建設產業園區、承接產業環節的方向。
隨著產業升級的加快,東莞本土紡織企業越來越致力于產品的設計、研發,而把生產環節向外布局。而韶關北江區原有的傳統紡織業基礎、產業工人資源,恰恰是東莞紡織業先天不足的要素。
送不出去的“三個一千萬”
“我們的目標任務是三年300個項目,700億投資,現在差不多快實現了。”莞韶對口幫扶指揮部總指揮助理陳東成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區的“產業共建”模式,符合“創新驅動發展”與“粵東西北振興發展”兩大發展戰略。
為了助推韶關加快融入珠三角發展,實現產業對接,按照省里的要求,東莞與韶關結成對口幫扶對子。東莞與韶關的這種幫扶關系其實從13年前就開始了,但一開始以扶貧為主,后來變成了建設產業園區、承接產業環節的方向。
陳東成因此成為東莞委派至韶關工作的幫扶干部,同時兼任莞韶產業園管委會副主任。他介紹,截止到2016年6月,共引進產業項目277個,已動工項目219個,累計完成投資額278.8億元。
但起初,他在韶關的招商引資工作并非一帆風順,甚至遭遇過不少坎坷。
陳東成介紹,最初,他們一直推動東莞的企業到韶關投資,但是效果不甚理想。“企業有自己的考慮,政府只能鼓勵,不能強迫。”
為此,東莞一度制定了一套鼓勵項目落地的扶持政策。凡是愿意到莞韶產業園落戶,且投資規模達到一億元,年底可以投產的項目,可以申請廠房、技術、貸款三項各自最多高達一千萬的補貼。“三個一千萬”政策不僅只針對東莞企業,全國各地有意落戶的企業皆可申請。
但是實行一段時間后發現,即便條件如此優厚,已經納入預算的“三個一千萬”補貼卻花不出去。“只要符合條件,就可以申請,但是這筆錢花不完。”陳東成有些無奈。
“一般來說,不提倡用補貼的方式,雙方要有雙贏的結果,各自要有各自的優勢、特色。”廣東行政學院教授陳鴻宇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于是,陳東成做了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