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李連杰化的壹基金
2007-2017——壹基金的十年,攤開來就是一部中國當代公益慈善的編年史:有創新,又伴隨爭議;有成績,也有不足及值得反思的地方。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林志偉
壹基金十年爭議,坎坷前行。
(本文首發于2017年5月4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去李連杰化的壹基金 十年坎坷,有創新,也有爭議》)
2007-2017——壹基金的十年,攤開來就是一部中國當代公益慈善的編年史:有創新,又伴隨爭議;有成績,也有不足及值得反思的地方。
經過十年探索和思考,以平臺方式推動行業發展的戰略,建立兼具現代性、公共性和專業性的長期可信賴的現代公益組織是壹基金未來的發展目標。
2017年4月19日,壹基金創始人李連杰在深圳慶賀壹基金十歲生日。他說,這十年,他最想說的是“感恩”。
十年間,壹基金獲得社會各界愛心捐贈的善款和物資超過14億元、捐贈人超過11億人次,聯合超過13,165家次社會組織合作伙伴、幫助受益人984萬人次、項目覆蓋全國32個省份。一連串數字背后是壹基金十年的堅守。
作為圈內人,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劉文奎說,壹基金十年給行業帶來很多新的思維、新的價值觀和新的方法,對行業的變化、推動、變革的價值難以用資金衡量。
起于汶川地震,歷經信任危機,見證慈善法落地。愁錢、愁人、愁身份,十年間,壹基金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前所未有,卻也是中國當代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縮影。
還原壹基金走過的十年路程,亦是窺探中國當代公益十年的發展和變遷。
生發
有關壹基金誕生,流傳最廣的說法,是2004年李連杰在印尼遭遇的那場海嘯。劫后余生,功夫巨星轉身投入公益事業。但李連杰卻說,慈善的種子生發于1997年起他對生命的思考。
彼時,他34歲,身家過億,香港金融海嘯中目睹身邊最富有階級深陷負資產而終日愁苦。一連串問題在李連杰腦海浮現,為什么這么有錢還痛苦?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他在香港成立基金會,像記者一樣四處求問,試圖探尋生命本源。他把這一過程攝制成紀錄片,送去鳳凰衛視播出。但導演告訴他,一個小時的片子最多剪成10分鐘,“沒人給我播啊”。
愈發愁苦時,他與海嘯不期而遇,“死亡沖擊撕掉了最后的自尊和面皮”,時間的緊迫感海浪般襲來。“既然我的命再來一次,就重新開始,用公益慈善的方法先做十年。”
用他自己的話說,一個人對生命的感悟就像鋪管道、拉線、做電閘的過程,直到某個關鍵點一開,燈亮了。
起初,李連杰想過復制香港模式,成立一個獨立的個人公募基金會。但按照2004年國務院頒布的《基金會管理條例》,內地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