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資退了,國資來了 國資為何頻頻舉牌上市公司
2017年波瀾不驚的舉牌潮中,有8家上市公司的舉牌者為國資背景,其中大多為地方國資,這在以往的A股市場并不多見。
責任編輯:馮禹丁
2017年1月10日開始,上海領資股權投資基金三度舉牌上海老牌國企新黃浦(600638.SH),上海領資的舉牌資金間接來自廈門市和云南省國資。圖為上海黃浦江畔。
(本文首發于2017年5月4日《南方周末》)
2017年波瀾不驚的舉牌潮中,有8家上市公司的舉牌者為國資背景,其中大多為地方國資,這在以往的A股市場并不多見。
混改實際上有兩條路徑,一個是把自身存量拿出來,吸引民間資本;一個是去資本市場做股權投資。第二條途徑風險小,亦是本輪混改的題中之義。
“*ST金宇可以踢了,賺了20個點,不能太貪。”2017年4月24日晚,A股投資者董建在一個微信群里發話。微群里是一群專注于“舉牌概念股”的投資者,“舉牌”指投資人在證券市場的二級市場上收購的流通股份超過該股票總股本的5%或者5%的整倍數時,上市公司發布公告予以披露。
11天前的4月13日,A股上市公司*ST金宇(000803.SZ)發布公告,稱被北控清潔能源集團(01250.HK)舉牌??吹脚e牌方有著地方國資的背景,雖然沒有弄清北控清潔舉牌的真正目的,董建還是憑著嗅覺在這支此前冷清的ST殼股上賺了一筆。
2016年兇猛的險資舉牌潮退潮之后,2017年A股的舉牌行為不再引發市場關注,這與過去兩年重磅上演的“寶萬之爭”,前海人壽增持格力電器、南玻A等大劇,形成鮮明對比。
不過,在今年波瀾不驚的舉牌潮中,一股暗流卻在涌動。南方周末記者梳理發現,25家被舉牌的上市公司中,共有8家公司的舉牌者為國資背景,其中大多為地方國資,這在以往的A股市場并不多見。
在這輪國資舉牌潮中,低調更是其中一大特色。地方國資為何集中舉牌上市公司?其資金來源是哪里,又投向了哪些公司?
國資舉牌潮
從2017年1月10日開始,上海領資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三度舉牌上海老牌國企新黃浦(600638.SH),持股比例達到15%,超過上海市黃浦區國資委成為第二大股東。
據新黃浦公告,上海領資的舉牌資金來源其實是國資,其中33.32%來自廈門國際信托有限公司,66.65%來自云南國際信托有限公司。廈門信托的幕后股東為廈門市國資委,云南信托的大股東則是云南省財政廳。
從時間上看,新黃浦的這次被舉牌,只是一輪地方國資舉牌上市公司的開始。
緊接著,從1月24日到2月7日,隸屬于青島市嶗山區財政局的青島匯隆華澤投資有限公司通過大宗交易和集中競價的方式,完成對天目藥業(600671.SH)的舉牌。此后,匯隆華澤又四次強勢舉牌,也使得天目藥業從3月27日開始,進行了長達一個月的資產重組停牌。
之后,北京市文化投資發展集團所控制的杭州文心致禾資產管理有限合伙企業在2月24日至3月7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