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儒家倫理解決國際難民問題

接受移民策略上應優先考慮文化傳統一致或相近的人群,或者減少對來自相同族群人員的接納或安置規模。

責任編輯:戴志勇

 

當地時間2014年11月24日,德國慕尼黑市市長Dieter Reiter在賽德靈格門前向難民講話。一群國際難民進行了三天的絕食抗議,要求得到政府安置。(東方IC/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5月4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儒家倫理與國際難民問題》)

接受移民策略上應優先考慮文化傳統一致或相近的人群,或者減少對來自相同族群人員的接納或安置規模。

移民地區如發生主客沖突,對雙方都是一種災難。

問題與背景

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儒家倫理”與“國際難民”素未謀面,把兩者聯系起來,是很“穿越”的行為。當代處理難民危機的國際體系背后,本有一套現成的西式價值觀念作支撐。重振旗鼓的努力也剛提上議程的儒學,能夠對此提供有實踐意義的思想資源嗎?沒人能夠給出一個明晰的斷定。不過,時下正在積聚的各種因素,給問題的討論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條件。

首先,是最近歐洲面臨的難民危機提出的問題。人道主義理想,在幾百萬中東難民蜂擁而至的巨大壓力下,已經嚴重變形。其表現包括,難民問題成為引發英國脫歐的重要原因;德國總理默克爾因其接納難民的政策,導致其支持度出現斷崖式的下跌;還有申根簽證聯盟解體的危險。

第二,參與當代世界秩序建構的國家意志,需要對之采取更積極的態度。在參與相關國際議程時,中國需要為自己的主張或態度提供理由,而這些理由是需要有價值觀念支撐的。

第三,推動儒學進入當代生活的需要。在儒家文化復興的過程中,被質疑的問題之一,是儒家倫理長于面對親人、熟人關系,但短于處理陌生人問題,而國際難民恰好是陌生人中的陌生人,因此它是儒學現代論述需要通過的重要考題之一。換句話說,它是儒家“天下”觀念背后的倫理理想是否仍然有效的一個案例。

儒家思想資源

難民是否應當給予幫助,包括提供物資支援以至給予庇護收容,首先是個倫理原則。但現實中,當難民規模超大,造成社會、經濟壓力,甚至引發危機時,就難得保持欣然接納的熱情。以歐盟為例,德國默克爾當初的人道形象,很快在內外交征中收斂其笑容,英國則干脆以退歐作為抵擋難民的戰略選項,當然還有歐盟內外相關國家的互相推諉及摩擦。這些變卦本來不難理解,也無須譏笑、責難。問題在于,相關國家難民政策的退卻,同其理想,如何獲得一種協調的說明?

“仁者愛人”,儒家自然同樣持有愛的信念。但它對愛的理解,常被概括為“愛有差等”,且因此而受到兼愛或普愛者的譏諷。但這些批評多建立于誤會或曲解之上。

相對于兼愛或普愛而言,儒家的愛應叫“推愛”,其基本內涵是從親親、仁民到愛物。親親是根本,原因在于這種美好的道德感情首先是在親情中萌生與培養的,它具有先天性,是“天命之謂性”范圍,也叫天倫。由此出發,再依關系親密的程度把關愛逐步推至對待熟人、生人以至其它生命的態度上。所以要“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泛愛眾”,要講民胞物與,讓愛的種子長成參天大樹。

那么,為什么不略過差等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lee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