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子宮初現曙光
人造子宮是否能代替人類生育,并非是一個時間和技術問題,而需要更為完善的法律和倫理規則來支撐。
責任編輯:朱力遠
躺在暖箱中的早產兒。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的早產兒平均占所有新生兒的1/10,在早產兒中,每年又有約110萬新生兒們由于發育不充分而無法存活下去。
(本文首發于2017年5月4日《南方周末》)
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的一個研究團隊打造的“人造子宮”首次通過動物試驗,讓早產的小羊撐過危險期順利存活,生理機能也和一般小羊相差無幾。這項技術如果能夠應用于人類,將會提高早產兒的生存機會。有人甚至預測,未來將會有一半以上的嬰兒由人造子宮孕育出來。
2017年4月25日,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的阿南·弗雷克(Alan Flake)研究團隊表示,他們打造的“人造子宮”首次通過動物試驗。研究團隊在《自然通訊》雜志上發表了這一研究結果。
弗雷克等人研發的人造子宮確切地說是一種生物袋(biobag),看起來像一個大塑膠袋,是用特殊材質制成。研發這種人造子宮的目的是為了挽救早產兒的生命,但是先在動物——早產羊羔身上進行試驗。
這個生物袋模擬的是孕育小羊的母羊子宮,其中充滿了羊水,后者是含有鹽和其他電解質的溫水,另外在生物袋外部配置了一個機器胎盤,后者的血管與早產小羊的臍帶連通。人造子宮接有專門管道,每天注入定量羊水,以確保生活在其中的早產羊羔如同懸浮在母體的子宮環境內。
早產羊羔并非通過臍帶從母親獲得食物(養分),而是靠人造子宮外的配件——機器胎盤來獲得養料。一方面,含有養料和氧氣的新鮮血液源源不斷輸送到羊羔體內,羊羔的心臟也將含有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謝物質的陳舊血液擠壓到機器胎盤中,后者將血液更新之后再回輸到羊羔體內。
研究人員對8頭早產羊羔進行試驗,其中5頭相當于23周人類早產兒(人類的早產兒是指在母親子宮內孕育20周但未滿37周的胎兒),另外3頭孕期略長一些。當它們在母羊的子宮中長到105-120天的時候,被從母體剖腹取出,立即放進人造子宮中,在人造子宮中養育4周左右。
在人造子宮孕育期間,這些早產羊羔全部正常發育,血壓和其他健康指標穩定,沒有其他并發癥。而且,在這4個星期內,可以直觀地看到,小羊羔逐漸從紅通通的模樣長成白色的毛茸茸狀小羊。4周后,這些小羊出生,除了一些小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