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年: 從資本積累到創新驅動,中國經濟步入關鍵轉型期
2017年5月5日上午,著名經濟學家、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許小年在深圳就中國經濟的轉型與發展進行了專題演講。
責任編輯:顧策
許小年。
2017年5月5日上午,著名經濟學家、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許小年在深圳就中國經濟的轉型與發展進行了專題演講。
許小年教授是一位兼具深厚理論功底與豐富實踐經驗的學者,在擔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前,他曾任職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銀行及中金公司董事總經理等職務。
中國經濟“關鍵轉型期”
演講一開場,許小年教授便開宗明義地指出,中國經濟發展在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后,今天正步入一個“關鍵的轉型期”,并認為這一轉型期過渡順利與否,將決定中國未來十到二十年經濟發展的態勢。而這一轉型期的最大特征就是“從資本積累到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之變。
在以一個規范的生產函數分析公式,解釋了經濟增長與資本、勞動力投入和技術水平提高之間的關系后,許小年解釋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經濟增長模式,正是依靠資本和勞動力投入驅動增長的“數量型增長模式”。
與這一“數量型增長模式”相對照的,則是在同等資本和勞動力投入標準下,依靠技術和制度提升而獲得更高產出的“效率型增長”。
依靠資本投入驅動的“數量型增長”模式下,由于面對“資本邊際收益遞減”的核心經濟規律,因而必然存在著“增長的極限”:比如一塊土地在使用拖拉機耕地(資本投入)后,單位產量會迅速提升,但在引入第二臺、第三臺乃至第N臺拖拉機時,其產量再度提升的速度會不斷下降,直至“升無可升”(投資收益為零)。
“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實質上都是為了拉動投資,但我們的經濟體系已經不需要資本投入了。”許小年表示,這個時候的中國經濟就象糧食產量一樣,再想提升需要的“不是去買拖拉機,而是去找袁隆平院士”。在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