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新聞:對人的尊嚴的報道達到歷史最高點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邀請部分新聞學專家在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座談“5·12”特大地震的媒體報道狀況,以為新聞史的備忘。

責任編輯:朱又可 潘曉凌

2008年5月20日,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邀請部分新聞學專家在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座談“5·12”特大地震的媒體報道狀況,以為新聞史的備忘。 ——編者


新聞開放與記者使命感的結合

范以錦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導):地震發生之后,媒體非常關注。僅南方周末就派了20名記者過去,整個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有一百多人去了災區。

我對這次報道的評價是:實現了媒體對災難報道的重大突破。巨大的災難,難得的新聞開放,少見的突發事件現場的大規模記者群云集,從未有過的視覺版面和詳盡的災難及抗災報道。

悼念期間,幾乎所有媒體的頭版都是黑色的,都突出了悼念主題,包括機關報,這是異乎尋常的。以前沒有機關報會這樣做。

在抗震報道中,我們看到了新聞開放與記者使命感的結合。以往政府某些人總是擔心媒體去采訪會出問題,覺得媒體老是搞麻煩的,這次該體會到,沒有媒體的傳播力量,怎能感動全國人民?以往我們的新聞報道,常常是非主流媒體沖在前面,主流媒體在后面。這次主流媒體沖到前面去了,從版面設置上也可以看出來。過去要求要以“主旋律”為主,災難報道通常都不能放在頭條,放上去了會被批評,說沒有大局意識。

這一次,我們的記者表現出不僅有新聞理想和抱負,而且非常理性。把民族的悲歡作為自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