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絲綢之路緣于文明的相互吸引

“絲綢之路”非絲非路,不是一條或幾條固定的商路,而是由一連串的貨物集散地構成的商業網絡;絲綢的重要性似乎遠不及戰車、戰馬與火藥,卻留下最為長久的記憶。

責任編輯:曹海東 于冬

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張騫出使西域圖。(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5月11日《南方周末》)

“絲綢之路”非絲非路,不是一條或幾條固定的商路,而是由一連串的貨物集散地構成的商業網絡;絲綢的重要性似乎遠不及戰車、戰馬與火藥,卻留下最為長久的記憶。

正是在商品、技術與文化的交融以及與疾病的激烈對抗中,不同文明之間才實現互通有無,并學會以對話消除隔閡,最終達成“和而不同”的共識,塑造出全球化世界的雛形。

一條古道綿延兩千多年,一個德國人不是第一批行人卻成功為其命名。

1868年秋天,當費迪南·馮·李?;舴页醮蝸砣A時,正值風雨飄搖的晚清。這名德國地理學家驚奇地發現,凡是西方人足跡未至之地,他通常會受到款待。

為了方便,李?;舴以谒o照上加了個“李”字。這不僅更“中國化”,還與權傾朝野的李鴻章“攀上了親戚”。兩年后,李?;舴襾淼铰尻柍?,連日走訪山陜會館、關帝廟等聯誼祭祀場所,還重點考察了城南關的絲綢、棉花市場。

“河南府地區主要貿易品為棉花,此間各種輸入品主要是由出售棉花支付的。據說棉花的買賣終年不斷,(洛陽)城內的交易額每天約一萬兩。”數年后,李?;舴以谥鳌蛾P于河南及陜西的報告》中如此描述。

從洛陽到“撒馬爾罕”(今屬烏茲別克斯坦),這條古老的商道,就此被李?;舴颐麨?ldquo;絲綢之路”。

“鑿空之旅”

真正意義的絲綢之路源自張騫的“鑿空之旅”。這意味著,消弭軍事威脅并謀求和平,正是“絲綢之路”開通的原始動力源。

不過,動亂持續百余年的中國,卻難以及時消化西方世界的研究成果。直到1955年,來自北京大學的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發表學術論文《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正式提出“橫亙歐亞絲路”的概念。

一石激起千層浪。圍繞絲綢之路的起源問題,中國史學界一時分為兩派觀點。“先秦說”認為,《詩經》中早有“女執懿筐”“爰求柔桑”等敘述,這足以證明絲綢在春秋時已頗為興盛,先秦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