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文字是果,統一國家才是因
前段時間有位朋友在朋友圈里po出牛頓的《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一書的封面,并大發感慨說“牛頓大叔的《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居然是用拉丁文寫的,學霸的世界果真不容易理解……”
責任編輯:劉小磊
前段時間有位朋友在朋友圈里po出牛頓的《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一書的封面,并大發感慨說“牛頓大叔的《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居然是用拉丁文寫的,學霸的世界果真不容易理解……”我在其后回復說:“那個時代的人很正常吧?拉丁文相當于中國的文言文,那就相當于中國古代周邊國家的人(如日本、朝鮮、越南)都是用文言文寫文章。至少朝鮮、越南的古代文獻全部是用漢字寫的。那時能受教育的人從小讀書開始就已經學拉丁文或者中國漢字,他們就好像我們廣東人雖然說的是粵語,但是一上學就已經開始學普通話,一點難度都沒有,根本不是學霸才能做到的。”
這番朋友圈里的對話倒是讓我一下子想到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那就是人們一直認為中國比起西方(歐洲)有更悠久的“大一統”傳統,要歸功于漢字是表意的方塊字,不像歐洲的文字是表音的字母。方塊字不容易改變,于是不同地方的人群雖然說著口音各異的方言,卻學著統一的文字,對這文字所代表的文化就容易產生認同感、向心力,即使一時分裂,觀念上卻仍然更認同統一才是正道常態,所以中國自古以來盡管“合久必分”,最終還是“分久必合”。相比之下,古代西方卻是即使有過羅馬帝國那樣的大一統時代,也如同春秋時期一般的小國林立才是更通常的狀態,原因就在于他們使用表音的字母,一旦分裂的時間稍長,各地的文字隨著發音的變化而變化。文字都不同,承載其上的文化就不同,“我們是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