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寺:祁連深處的一束佛光

祁連山脈深處的馬蹄山原名臨松山,相傳藏族英雄格薩爾王的坐騎曾在山上的一塊巨石上踩下了一個蹄印,后人便改稱馬蹄山。

責任編輯:楊嘉敏

祁連山脈深處的馬蹄山原名臨松山,相傳藏族英雄格薩爾王的坐騎曾在山上的一塊巨石上踩下了一個蹄印,后人便改稱馬蹄山。又傳說元朝時,西藏薩迦派領袖薩班在與蒙古闊端王涼州會晤后路過馬蹄山,因遇眾仙長恭迎而深受感動,便在山下修建了一座寺院,取名馬蹄寺(現位于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

傳說大都是民眾基于某種現實的愿望而生發的一種附會,馬蹄山一帶最早的宗教活動其實出現在北涼;更早時,這里曾是儒學大師們傳道解惑的場所,《甘州府志》上就說:“石窟始于郭瑀及其弟子,而后人擴之加以佛像。”

郭瑀是東晉時出生在敦煌的一位儒學大師,精通經文,博雅善辯,為避亂世,隱居馬蹄山下。郭瑀死后,他的得意門生劉昞繼續隱逸山中,著書立說。以郭、劉為代表的河西學者身處亂世而潛心學術,為隋唐統一后的中國文化中注入了河西文化的血液與基因,陳寅恪先生曾贊這“實吾國文化史之一大業。”

北涼和北魏的建立改變了馬蹄山的歷史命運——滿腹經綸的學者大儒們被延攬進了都市,替“天子”辦事;普通的善男信女們卻為了信仰走進大山,傾心佛法。西來的“阿彌陀佛”聲逐漸替代了原來的“關關雎鳩”,馬蹄山下從此變成了佛陀的領地!

冬日里的馬蹄寺。(周珩/圖)

從胡貌梵像到秀骨清相

千佛洞是面積約14平方公里的馬蹄寺石窟群中一座現代漢傳佛教寺院和一組古代石窟造像的合稱,幾十名僧人在這里剃度修行。“千佛洞”的名稱來源于石窟中數以千計萬計的佛教壁畫。

千佛是大乘佛教興起后出現的一種崇拜形式。小乘佛教講求個人修為,認為皈依佛教修行的比丘在現世只能取得阿羅漢果,不能成佛,成佛和涅槃都是來生的事。大乘佛教則認為只要虔心向佛,人人皆可在現世成佛,甚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種全新的宗教理念對善男信女們充滿了誘惑,也大大增加了大乘佛教的影響力與競爭力。為體現“人人皆可成佛”的宗旨,大乘佛教興起后,各地的佛教寺院和石窟里就先后出現了千佛圖。

創始于公元前六世紀的佛教是在東漢初年傳入了中國的。佛教傳入中國的時代,正是佛教開窟與造像非常流行的時代。千佛洞中的造像大都完成于北魏時代。北魏是一個由漠北的游牧民族拓跋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可這個“專以刑殺為政令”(趙翼語)的帝國不知為何,竟然會對以寬恕忍耐為基本教義的佛教產生癡戀,以至于讓佛教在整個北魏時代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lee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