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值多少錢?

當手機變成了現代人的新“器官”,移動支付順暢,知識付費的跑道就修好了。為發財,為追星,為節約時間,為尋求精神家園……總之,人們已經愿意為知識掏錢了。

責任編輯:馮禹丁

喜馬拉雅FM舉辦的有聲書展。(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5月18日《南方周末》)

當手機變成了現代人的新“器官”,移動支付順暢,知識付費的跑道就修好了。為發財,為追星,為節約時間,為尋求精神家園……總之,人們已經愿意為知識掏錢了。

在這條道上跑得最快的幾家平臺起點不同、去向不同,但都相遇在“付費”這個路口,變成了競爭對手,或者摸著石頭過河的戰友。

2016年,被稱為“知識付費”元年。進入2017上半年,這個詞顯然變得更熱了。

長久以來,在互聯網上知識“免費”似乎是一種常態,但“付費”的市場正在迅猛發育。100億-150個億,是36氪報告最近估出的目前全國知識付費的總規模,這個數值幾乎是2016年全國電影票房收入的三成。而今年,36氪預計知識付費市場將達到300億-500億。

這里的“知識付費”還不包括在線教育,它泛指把知識變成產品和服務,通過互聯網平臺變現的行業。

當手機變成了現代人的新“器官”,移動支付順暢,知識付費的跑道就修好了。在這條道上跑得最快的,是喜馬拉雅FM、得到、知乎、分答、豆瓣時間這幾家平臺,它們幾乎都是從2016年才開始出發的。

去年5月,知乎Live、分答、得到、喜馬拉雅FM付費頻道先后上線。年底,豆瓣也開了付費欄目豆瓣時間。

它們起點不同、去向不同——喜馬拉雅FM賣音頻節目、知乎Live賣在線講座、得到賣大咖課程、分答賣一對一問答、豆瓣時間賣文藝產品,但都相遇在“付費”這個路口,變成了競爭對手,或者摸著石頭過河的戰友。

目前它們共同摸到的“石頭”包括:音頻更受歡迎;單個產品價格少有超過200元等。

“聽”,是碎片化學習的最佳方式。它不占用眼睛,可以在通勤、跑步甚至帶孩子的時候學習,而且更私密、更親近;在定價上,無論何種“知識付費”產品,目前最高價很少超過200元,沒有人說清為什么。

上述36氪的報告認為,最受歡迎的知識付費內容有幾類:職業技能類,比如時間管理和文案寫作;投資理財類;生活興趣類,比如音樂詩歌等;專業知識類,比如醫學、心理學。而目前成功的商業模式有:即時一對一問答;付費閱讀/下載;線上授課;個人咨詢四種。

誰在為知識付費?在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的數十位“知識付費”用戶,大致可以分為非黏性、半黏性和完全黏性三類。

非黏性群體有用這些軟件消遣的習慣,但只用免費內容。據知乎和喜馬拉雅FM的數據,100個人中大概只有兩三人會選擇付費內容。

半黏性群體是已經對某些平臺形成習慣和依賴的用戶,比如部分豆瓣和知乎用戶,如果平臺推出付費內容,他們不排斥買來試試。

完全黏性用戶則是出于對平臺背后團隊或主講人的崇拜和信任,愿意付費。他們在消費之后普遍覺得物超所值。一位“得到”用戶評價他買的課程,“這可能是一年來花得最值的199塊,再加兩個0都值。”

國內“知識付費”的開先河者羅振宇。(視覺中國/圖)

得到:粉絲聚集地

花錢買時間,是很多工作繁忙的人們用付費內容的主要原因。

羅振宇應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