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工友夜?!睘楹瓮^k
相比于文化課程,工友們更喜歡唱歌跳舞這樣的娛樂活動,“工作太累了,下班以后大家都去找自己的樂子了,學習的少,特別少”。
責任編輯:劉斌
“工友夜校”宣布停辦后,英語課仍將持續到學期末結束。5月12日晚,英語課上來了三位工友。
(本文首發于2017年5月18日《南方周末》)
相比于文化課程,工友們更喜歡唱歌跳舞這樣的娛樂活動,“工作太累了,下班以后大家都去找自己的樂子了,學習的少,特別少”。
他們在霧霾嚴重的冬季辦過一場茶話會,討論“霧霾”。結果學生志愿者來了一群,工友只來了三個,還是因為關系好才來捧個人場。“我們以為工友關心,其實沒找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打工者在城市邊緣生存,追求以他們能力為基礎的發展。他們所需要的知識,在TOP10高校里面的學生是很難獲取的,社會沒有給他們提供這樣的條件。這就導致工友即使去上課,也很難互相之間緊密結合。”
“對不起,我們不能給人大后勤工友辦夜校了。”
2017年4月25日,中國人民大學新光平民發展協會(以下簡稱“新光”)發出聲明,稱將停辦開展多年的“工友夜校”項目。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篇文章閱讀量飛快刷新,并迅速在社交媒體上擴散開來,不斷有人在新光的微信群里問,新光怎么了?
這是一場延續六年的平民教育試驗。2011年,它發端于知識精英匯集的中國人民大學校園中:一群滿懷熱情的大學生以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為源泉,以本世紀頭十年新鄉村建設實踐為藍本,渴望通過課堂上的知識傳播,與校內打工者進行兩個階層間的對話。社團創始人吳俊東在一篇闡釋“工友夜校”宗旨的文章中說,“教育絕非少數精英們的專有品,而應成為平民大眾的進步階梯。”
六年傳承后,因為來上課的工友越來越少,學生們主動關停夜校,將新光的關鍵詞從“平民教育”替換為“服務”“休閑”“歸屬感”。大學生們開始痛苦地思索這場試驗受挫的原因,感慨平民教育養分的稀缺;同時也無奈地承認,大學生和校工這兩個群體間的距離,他們尚未超越。
“中國制式教育提供給大學生的知識體系不適用于打工者,導致相互之間難以緊密結合。”“三農”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溫鐵軍曾經是新光的指導老師,雖然新光遭遇了挫折,但他依然珍視這種嘗試:“趁著年輕人熱血沒冷卻,能做多少算多少,成與不成并不重要。在這過程中,他們的熱情得到釋放,已經功德無量了。”
“工友既然不需要, 我們就不用繼續了”
大三學生吳家偉是新光現任會長。停辦聲明在校內外引起關注后,靦腆內秀、說話輕聲細語的吳家偉“消失”了一個星期。正好趕上學校放春假,吳家偉回了趟湖北老家,躲避媒體,他不希望夜校停辦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