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王富仁

“中國需要魯迅,中國仍然需要魯迅,中國現在比過去更需要魯迅?!?/blockquote>

責任編輯:劉小磊

王富仁說:“要使魯迅在學院派中地位高起來、高起來,只有這樣,學院派才能與社會現實人生發生應有的聯系”。(唐云/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5月18日《南方周末》)

像魯迅在昏沉的暗夜里清醒堅韌地守護中國文化一樣,王富仁始終不變地守護著魯迅和五四新文化的寶貴精神傳統。他態度鮮明地指出:“中國需要魯迅,中國仍然需要魯迅,中國現在比過去更需要魯迅。”

第一次見到富仁兄,是三十五年前,在北京站的月臺上。

那時剛考入北師大中文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入校后得知,導師李何林、楊占升先生還招了兩個博士研究生,富仁兄即其一。雖未見其人,但已先聞其“聲”。1981年在京召開的全國紀念魯迅誕辰一百周年學術討論會提前籌備,有一個七八個人的小組,住進國務院一招,負責審閱遴選經各地初選后寄達的論文。一天,《文學評論》編輯部的王信先生,看到了一篇題為《魯迅前期小說與俄羅斯文學》的文章,擊案稱賞,于是眾人興奮地傳閱,交口贊許。此文作者就是西北大學的研究生富仁兄。各地推選出的與會正式代表里并沒有他,他成了非正式代表但論文卻被選中的唯一者。會后學術小組從一百七十多篇論文中選出三十篇,編輯出版了會議論文選,富仁兄此文又被選中。

他由此而聲名遠播。我們也聽說了此事,便盼著早日見到他。

4月的一天,說是富仁兄要從老家來了,就興沖沖與先到的金師兄去接他。在月臺上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富仁兄拎著一個舊得有些發白的老式黃帆布衣箱,笑著朝我們走過來。他的衣著模樣透出一股泥土氣,看上去就像一個來自鄉間的村鎮干部。心里不免暗自詫異,這樣渾身土氣的人,怎么就寫出了那么好的文章!

在研究生宿舍,由于寢室樓上樓下,和富仁兄很快就親近熟悉起來。他的房間我常去,與他聊天、閑談,一起吃飯、散步。他煙抽得特兇,平常煙不離手,每日醒來,坐起身,頭一件事就是拿過煙來點上,在床上抽完,再穿衣洗漱。晚飯后出去散步時,煙是必備之物,走前他一定要先摸摸口袋,如果忘了帶,是必須返回寢室帶上再出門的。

在一起談論最多的,自然是魯迅。其人其文其人生與藝術,皆為話題。他曾參加過一個短期的什么“高知”學習班,回來說起一個細節,把我們笑了好一陣。——那個班的參加者大都是中科院和高校的自然科學家,人文學者大概就他一個。他發言開口就是中國如何如何,中西方文化怎樣怎樣,聽得那些人直發愣,表情茫然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Golradi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