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平原的農耕往事
長城和兵馬俑的根基竟然是小麥?天府之國原來不是指四川盆地?長安曾經種植過荔枝?石磨是一項被嚴重低估了的偉大發明?千秋霸業、王侯將相背后不外乎“民以食為天”。
責任編輯:楊嘉敏
(本文首發于2017年5月18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關中平原 農耕往事》)
長城和兵馬俑的根基竟然是小麥?天府之國原來不是指四川盆地?長安曾經種植過荔枝?石磨是一項被嚴重低估了的偉大發明?千秋霸業、王侯將相背后不外乎“民以食為天”。
隨著娓娓道來的文字,如同展開的長卷畫軸,一同鉤沉歷史幽微之處,回眸農業文明已然逝去的背影。
陜西永壽縣的麥子熟了。
項羽的追悔
從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出來,我去尋找一座名為鴻門堡的村莊。那場影響了歷史進程的宴席之后,鴻門堡村便赫赫有名。那就是鴻門宴。
如果不是后來興建的園子和雕像,鴻門堡村和尋常關中鄉村并無兩樣。然而,正是兩千多年前在這里舉辦的那場觥籌交錯又刀光劍影的宴席,劉邦不得不向項羽低頭,并聽從他的分封遠走漢中。至于天下精華之地關中,則屬項羽所有。其時,大多數人都認定,在大秦帝國廢墟上,即將由年僅26歲的項羽建立一個新的大一統王朝。
然而,項羽是個熱愛故鄉的人,他迫不及待想回家。有人勸他,“關中險阻難攻,土地肥饒,是一個建立霸業的好地方。”項羽卻回答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有誰知道?”
不過,項羽已然意識到,劉邦將是最終的敵手。即便自己因掛念故鄉而不愿定都關中,但也絕不能落入劉邦之手。于是,他把關中一剖為三,分封給三位投降的秦軍將領。
就連有勇無謀的項羽也看到了關中無可比擬的重要性,那么,老謀深算的劉邦,更是早就知道關中對建功立業的戰略意義。為了讓項羽相信自己無意爭奪天下,劉邦燒毀了溝通關中的棧道。然而,燒毀棧道的熊熊大火方才熄滅,劉邦就趁項羽無暇西顧之際,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轉眼之間,就重新占領了關中。
正是以關中為大后方,在和項羽的角逐中,盡管劉邦多次被打得丟盔棄甲,連父親和老婆都當了戰俘,但他笑到了最后。究其因,天時與人和之外,關中的地利,是一個決定性條件。
至于項羽,他在離開關中僅僅4年后就兵敗垓下,自刎烏江,年方而立。如果世上有后悔藥的話,項羽最大的追悔一定是:為什么不定都關中?
西漢帝國時期的關中地圖。
史書稱項羽“學書不成”,是個沒多少文化的武人。不過,身為楚國貴族后裔,他對楚國世仇秦國的崛起耳熟能詳:秦國能在諸雄中勝出,商鞅變法的推動固是之一;據有關中和關中發達的農耕,則是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講,秦國對天下的征服,乃是關中農耕和關中農作物創造的奇跡。
尋訪鴻門堡村次日,我來到了渭河以北的三原縣。平坦的孟候原上,細雨迷蒙,眼前是一望無際的青翠莊稼地。地里,生長的農作物我們司空見慣。正是它,支持了大秦帝國的崛起。
那就是迎風搖曳的小麥。
小麥創造奇跡
關中是一個歷史地理概念,即四關之內。這四關,通行說法是:東函谷關,西大散關,南武關,北蕭關。四座雄關以里,即為關中,包括如今的西安、咸陽、寶雞、渭南和銅川等地。
關中既稱關中平原,也稱關中盆地。200萬年前,地殼劇烈運動,在陜西南部,大地抬升,形成了天下之大阻秦嶺。與此同時,秦嶺北麓的關中地區相對塌陷。從西北逶迤而來的渭河及支流縱橫流淌,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沖積出了沃野千里的平原?!渡袝吩u價全國各地農田時,把關中平原所在的雍州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