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藥改革提速,如何確保成功
更多新藥上市之后,如何增強監督力度?
責任編輯:呂明合
2017年5月13日,肺癌靶向藥泰瑞沙的上市會。以前,新藥上市申請審評時間快則20個月,慢則需要62個月。而恰逢改革,泰瑞沙正式上市距離企業正式提交申請才不到2個月。
(本文首發于2017年5月18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中國新藥改革提速,如何確保成功 兩天四文加速審批,全面放開臨床試驗》)
新藥審批加速之后,如何理順改革環節在各個政府部門之間的銜接?
臨床試驗全面放開之后,如何確保新藥試驗的安全性?
更多新藥上市之后,如何增強監督力度?
對醫藥人來說,這些天被打滿了雞血。2017年5月11日-12日,兩天之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連發四文,公開征求意見,劍指醫藥創新和審批提速。
雖然只是征求意見稿,但僅從名字就能看出改革者破釜沉舟之力,四個“鼓勵”開頭的文件幾乎將此前審批矛盾最為激烈的部門全部提及:分別是關于“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加快新藥醫療器械上市審評審批”“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改革臨床試驗管理”“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實施藥品醫療器械全生命周期管理”“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保護創新者權益的相關政策”。
如果此前同樣令業界振奮的44號文(指《國務院關于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還是大方向的話,現在則真正進入到“開弓沒有回頭箭”的“快車道”上。
先是人員數量的突飛猛進。相比美國FDA的3600個審評員,CDE在一兩年間從不足一百個擴增到接近一千人。據說要在五年內增到五千人。實際上,從新的審評人員加入,甚至都沒有完成培訓,藥品審評流程就開始縮短了。
中國新藥審批速度之慢,是各方詬病已久的話題。此前,一款藥品從前期試驗到上市批準,需要8年-10年,業內稱之為“藥滯”。2015年,CDE積壓的待審任務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