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這真品很值錢,但又“流拍”了 文玩“假拍賣”

拍賣會場內的許多買家,不過是拍賣公司找來的“群眾演員”。

責任編輯:李宏宇 蘇永通

相比曾經以買家為詐騙對象的“文物”鑒定、拍賣騙局,新興的詐騙公司將目標對準“對藏品鑒定沒什么基礎知識、又急需出手藏品換錢”的賣家。圖為上海警方搗毀一個以古玩造假詐騙錢財的團伙。(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5月25日《南方周末》)

拍賣會場內的許多買家,不過是拍賣公司找來的“群眾演員”——參觀拍前展覽的“托兒”,每人每次550港幣,在拍賣會場假扮買家舉牌競拍的“托兒”,每人每次750港幣;西方面孔的“洋托兒”,每人每次2700港幣。

大部分受騙者并不了解:藏品如果拿到正規的拍賣企業,若鑒定人員回復“愿意出手拍賣嗎”,就意味著藏品具有良好的市場價值;若鑒定人員對東西不看好,一般會回:“好是蠻好的,自己留著玩玩吧”。

“我現在就是上廁所,都不敢朝著東邊的方向了。簡直是吃人的地方。”身在成都的四川樂山人謝永洪恨屋及烏,咬牙切齒地從手機那邊敲來這句話。

過去一年半,因為把收藏品委托給上海的幾家拍賣公司,謝永洪一共損失了人民幣5.4萬元。其中,騙走他3萬元的嘉璽拍賣公司,已于2016年3月17日被公安機關查處。另外兩家拍賣公司分別退還了1.4萬和6000元。付給上海金堂拍賣公司的4000元委托費,如今成了謝永洪最關心的事。

為了索賠,謝永洪專門成立了一個微信維權群。群里39名實名成員,入群時都經過了嚴密的身份核查:必須提供各種材料并出示自己與身份證的合影,以證明是這家拍賣企業“騙局”的受害者。這39人,與金堂公司產生糾紛的金額共計50.9萬元,其中損失最慘重的一位成員,支付了6萬元人民幣。

過去在文玩收藏市場,藏品鑒定騙局、拍賣騙局主要是騙買家;最近兩三年,在全國收藏市場,以賣家為目標的新型收藏詐騙越來越普遍。

新的詐騙方式將目標鎖定在“對藏品鑒定沒有什么基礎知識、又急需出手藏品換錢”的人。受害者遍布各地,遠至新疆喀什、四川阿壩、青海玉樹、貴州老區,甚至臺灣地區、日本。內蒙古的一位受害者,變賣掉了子女的婚房;阜陽的一位受害者,借高利貸8萬元……

那個公司被查封了你不知道?

2015年,股票大跌,謝永洪急需用錢補窟窿,他想起了自己的那幾件“傳家寶”。他先是把其中一件傳家寶——他外婆的陪嫁,一對民國初年的花鳥蓋罐——的照片發給四川一家正規拍賣公司,得到回復:“東西是真的,但是太普通。”謝永洪不死心,又把照片上傳到“國寶網”。此后,他每天能接到幾十個來自全國各地鑒定、拍賣企業的電話。憑著圖片,這些企業為謝永洪的藏品估價四五十萬到五六百萬不等,并邀請謝永洪到他們公司現場確認。“去看看吧。”抱著這樣的心情,2015年11月,謝永洪飛往上海。

出發前,謝永洪極盡小心地做了篩選。一家名為“東方寶利”的公司曾與他電話聯系,他發現對方并沒有相關拍賣資質,于是沒再理會。誰知對方反而打電話來,把他罵了一頓。

在上海5天,謝永洪每天坐著地鐵滿城跑,走訪了大約20家企業。那些公司大多開在距離地鐵口不遠的地段,晚上可以營業到9點鐘。每家公司的業務員,態度都很相似:先是盛贊謝永洪的藏品為真、很值錢,進而就向他收取展覽、鑒定、圖錄、出關或服務等名目的費用。帶著“花一點小錢,大錢就來了”的想法,在綜合考慮能否套現和是否正規后,謝永洪和三家公司簽了合同。其中3萬元,付給了當時具有《文物拍賣許可證》的上海嘉璽拍賣有限公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