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汽車虛火:“車找不著人,人也找不著車”

雖然共享是一個必然趨勢,但新能源分時租賃共享汽車目前僅僅是個概念,它的重資產模式讓資本望而卻步。

責任編輯:顧策

2017年4月24日,浙江寧波,共享汽車停放在車位上。(東方IC/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5月25日《南方周末》)

雖然共享是一個必然趨勢,但新能源分時租賃共享汽車目前僅僅是個概念,它的重資產模式讓資本望而卻步。在沒有找到更好的商業模式之前,新能源分時租賃共享汽車很可能將重復智能穿戴設備火爆之后一地雞毛的命運。

2017年5月的一天,上海的王曉意外發現距離自己1公里外有一輛新能源分時租賃汽車。于是,他有了第一次開著共享汽車回家的經歷。

17公里的距離實際耗時約1個半小時,比平時坐地鐵通勤的時間多了一倍;按照0.5元/分鐘的計費方式,全程共計48元多,和打出租車差不多。使用了一張新用戶抵用券后,實際花費約25元。

其實,分時租賃共享汽車模式在2010年就已經在中國落地,不過直到現在,才突然成了熱門創業項目。

根據中國公安部交管局的統計數據,截至2016年年底,中國已經有49個城市的汽車保有量超過百萬輛、18個城市超200萬輛,而共享汽車公司在單一城市的投放量,少的幾十輛,多的也只有幾百輛。嘗新用戶們對共享汽車最大的抱怨是車輛太少、還車點太少。

從以滴滴出行為代表的網約車、以私家車為主體的P2P租車,到新能源分時租賃共享汽車,人們試圖以共享的方式解決中國人出行問題的努力一直沒有停止。但在沒有找到更好的商業模式之前,共享汽車很可能將重復智能穿戴設備火爆之后一地雞毛的命運。

四年前投資太超前

“不好意思,我們拱墅區的網點已經撤了,目前杭州只在下沙有網點,而且只有眾泰E200一款車型。”杭州車厘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車紛享”)的客服人員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

16個月前,車紛享作為“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電動汽車分時租賃與集成示范項目”主承接單位,曾宣布“要在2016年年底前完成建立200個分時租賃網點,投放2000輛電動汽車運營,并建成2200個充電樁”。

車紛享是最早在中國嘗試電動汽車分時租賃系統研發和運營實踐的公司之一,2010年10月落地時叫Evnet,主要在阿里巴巴的商業園區內部提供出行服務,用戶注冊登記身份證、駕駛證等信息后,即可在網上或通過手機預訂車輛,自助取車、還車、繳費,以小時和公里數作為結算標準。

車紛享的創新模式得到了來自杭州市政府的鼓勵和扶持,2012年度入圍杭州市“雛鷹計劃”企業、2012-2013年度入圍杭州市“青藍計劃”企業。

2013年,車紛享對外公布了1000萬人民幣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