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村里的寫作者
“用文學的方式,從工人群體自己的視角,讓他們的生活在社會中可見?!?——王德志
責任編輯:蘇永通
2017年5月14日晚,北京皮村,工友之家會議室中,受邀前來授課的魯太光和文學小組學員交流小說人物形象的塑造。
(本文首發于2017年5月25日《南方周末》)
“用文學的方式,從工人群體自己的視角,讓他們的生活在社會中可見。” ——王德志
2017年5月14日晚上,工友之家文學小組學習會。堆滿雜物的會議室中,十幾個人散坐在圓桌周圍,聆聽北京大學文學博士魯太光的授課。
學員小海匆忙進門,隨手拉了一把塑料方凳坐下,衣服上還沾著斑斑點點的泥污。五十多歲的瓦工徐良園則是騎電動車從二十多公里外的大山子趕來的。
范雨素又一次缺席。這位44歲的育兒嫂因一篇自述一夜走紅。
空中不時有飛機掠過,巨大的轟鳴聲在平房小屋中回響。雜亂的院子中,工人搬運物品激起了一些噪音。王德志起身出門,提醒工人注意安靜。
皮村位于北京東五環和東六環之間,往北十余公里便是首都國際機場。因為機場航道所限,村里除了主干道兩邊的一些三層小樓,多為成片的低矮平房。
1995年,18歲的王德志來到北京,懷揣上春晚說相聲的夢想。2002年,他和孫恒、許多三人組建了“打工青年藝術團”,并注冊成立了工友之家,意在打造“新工人的精神文化家園”。
2005年,工友之家在皮村租下了兩個平房院子,就此安頓了下來。工友之家設有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劇院、影院、同心互惠商店,還曾開辦民工子弟學校、“工人大學”。
令工友之家聲名遠揚的,是自2012年以來連續舉辦六次的“打工春晚”,有四次由名嘴崔永元主持。這次皮村和工友之家再度進入公眾視野,是因為文學。
志同道合的圈子
被工友戲稱為文學小組經紀人時,24歲的河南姑娘付秋云靦腆得低頭看著腳尖。
付秋云中專畢業后就上了工廠流水線。2010年,她參加“工人大學”,學了些電腦硬件維修等知識,“畢業”后成為工友之家專職工作人員。文學小組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每周學習會的安排,也由她負責。
2014年9月,“工人大學”的一個學員提議開辦文學小組,為愛好文學的寫作者提供基礎培訓。工友之家集體商議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