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之暗面
短短十幾年間,一條收割普通計算機用戶的黑色產業鏈,已經發展成了巨大的利益共同體。每個環節都有專職人員操作,彼此緊密配合分工合作,儼然一副流水線般的樣貌。
責任編輯:聶寒非
雖然逐漸淡出大眾視野,但勒索病毒事件依然在發酵?,F在基于“方程式組”武器庫開發的勒索病毒已經出現了數十個變種,威脅依然還在。在這一系列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暗影掮客”組織依然藏在幕后,身份成謎。
(本文首發于2017年5月25日《南方周末》)
短短十幾年間,一條收割普通計算機用戶的黑色產業鏈,已經發展成了巨大的利益共同體。每個環節都有專職人員操作,彼此緊密配合分工合作,儼然一副流水線般的樣貌。
還有更多的匿名工具,能夠保護這些在黑暗中的犯罪者。交易這些信息的角落,就在難以追蹤真實身份的暗網中。
就在本周,當整個世界的目光被柯潔和AlphaGo的圍棋比賽吸引時,英國曼徹斯特又發生了暴恐襲擊。
上星期的WannaCry(想哭)勒索蠕蟲病毒攻擊,就像是發生在上個世紀。除了受害者們和從業者們,少有人再會提及。
互聯網永不遺忘,但是網民是健忘的。雖然逐漸淡出大眾視野,但勒索病毒事件依然在發酵?,F在基于“方程式組”武器庫開發的勒索病毒已經出現了數十個變種,威脅依然還在。在這一系列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暗影掮客”組織依然藏在幕后,身份成謎。就連這個名字的出處也不能確定——也許來自游戲《質量效應》:其中也同樣有個倒賣情報的組織,同樣無法查明身份。
真實世界中的“暗影掮客”也許是個黑客團體,也許是一個人——俄羅斯一位安全專家認為,此人是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內部人員。有人說他們的英語太差,所以不應該是英語母語人士;但也有人認為這反倒證明他們嘗試隱藏自己的出身。NSA最重要的泄密者斯諾登曾經分析,認為“暗影掮客”應該與俄羅斯政府有關;但路透社的分析文章認為并非如此。
曾經的互聯網之光
“黑客”,曾經是個會帶來復雜情感反應的名詞。一些人喜歡這個詞,一些人以能被稱為黑客為榮;一些人討厭這個詞,認為它是破壞的力量。但是無論如何,互聯網繞不開這個詞。
我們今天互聯網的很大一部分基礎,都是基于黑客們的工作。在早期的用法中,黑客們往往是技術精英,樂于探索和展示自己的技術,并往往奉行分享和免費原則。他們也許會破壞些什么,也許會建設些什么。他們是混亂,也是生機勃勃的力量。
黑客們對傳統的道德規范往往并不在意。他們可能開創一個新時代,也可能擋在舊時代巨頭的路上。在互聯網早期發展史上,到處可以看到他們的名字——名人堂里,或者恥辱柱上;在大眾文化中,前者被叫做“黑客”,而后者往往被叫做“駭客”以示區別。
早期的駭客們,即使是以攻擊和破壞為目的,也很少提出金錢上的訴求。曾經是美國頭號計算機犯罪通緝犯、曾被稱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