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看不見的病人”

長久以來在醫藥界存在一個問題——所謂“以病人為中心的新藥研發”,實際上是“以藥物為中心的研發”,最應該獲益的病人成為了看不清的模糊影像。

責任編輯:何海寧

5月22日,2017中國國際藥物信息大會暨第九屆DIA中國年會上,“以病人為中心的新藥研發”成為其中的主要話題之一。(南方周末記者 袁端端/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5月25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新藥研發中,被忽略的患者感受 尋找“看不見的病人”》)

  • 政府監管部門:國家食藥總局藥品審評中心化藥臨床一部部長楊志敏、
  •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藥品審評戰略辦公室主任Theresa Mullin博士
  • 臨床醫生:上海胸科醫院肺部腫瘤臨床醫學中心主任陸舜教授
  • 創新藥研發企業:基石醫藥首席執行官江寧軍博士
  • 病人團體:中國罕見病發展中心國際事務部總監楊佩蓉博士

病人在接受一種新藥之前,通常會問兩個讓醫生很難作答的問題:“這種藥會讓我有什么感受?和我一樣的病人在服藥后有什么感受?”

長久以來在醫藥界存在一個問題——所謂“以病人為中心的新藥研發”,實際上是“以藥物為中心的研發”,最應該獲益的病人成為了看不清的模糊影像。

在藥物研發會議上討論病人的用藥感受新鮮嗎?聽起來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對于中國的醫藥生態系統來說,卻是“破天荒”。

曾在美國擔任臨床醫生的江寧軍博士舉了一個例子,他的病人在接受一種新藥之前,通常會問兩個讓他很難作答的問題:“這種藥會讓我有什么感受?和我一樣的病人在服藥后有什么感受?”作為醫生,他在藥品說明書上很難找到與“感受”相關的描述,因此也無法確切告訴病人。

醫學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消除病痛、延長人類的生命和質量。長期以來,臨床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能提供藥物安全和有效性的客觀證據。但評價的指標,并不一定是從病人的角度出發,更多是從研發者本身,甚至僅僅是為了得到“陽性”(正向)結果出發。因此,臨床研究者更看重的是,實驗室檢查的數據和醫生觀察到的病情變化,很少問詢病人感受并納入考量因素。即便詢問,方式和方法也缺乏嚴謹和統計意義——這在腫瘤藥物上特別突出,腫瘤藥物的評價指標和腫瘤大小、生存時間長短直接相關,很少列入病人的感受。

“我們要明白,做藥是為了病人,如果真正能以病人為中心,而不是以藥為中心,那么藥物的臨床價值就能真正體現出來了。”楊志敏在會上感嘆。

這反映了一個長久以來在醫藥界存在的問題——所謂“以病人為中心的新藥研發”,實際上是“以藥物為中心的研發”,最應該獲益的病人成為了看不清的模糊影像。

5月22日,2017中國國際藥物信息大會暨第九屆DIA中國年會(DIA為藥物信息協會簡稱)在上海召開,大會的主題便是“恪守臨床價值導向,引領藥物研發新趨勢”,意在引導各方更關注病人的臨床感受。作為一家非營利性的全球醫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