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癥:遺傳因素重要嗎?

精神分裂癥的遺傳機制非常復雜,科學家很難根據某一個新發現的基因,找到治療精神分裂癥的新方法。

責任編輯:朱力遠

研究人員希望大規模遺傳研究可以幫助他們找到精神分裂癥的生物學機制。但10年過去了,遺傳研究并沒有給研究人員帶來什么實質性的幫助。(環球科學供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5月25日《南方周末》)

精神分裂癥的遺傳機制非常復雜,科學家很難根據某一個新發現的基因,找到治療精神分裂癥的新方法。接下來,科學家還需綜合考慮其他致病因素,比如兒童期創傷和產前因素等早期經歷??茖W家認為,與精神分裂癥的致病基因相比,環境和社會因素帶來的患病風險可能更大。

2016年,當美國馬薩諸塞州的研究人員宣布,他們發現了一個精神分裂癥的高?;驎r,媒體一片盛贊,給出了極高的評價。就連《經濟學人》雜志也一改保守的態度評論說,“遺傳研究為攻克疑難雜癥開啟了新的大門。”

從某種程度來說,這種大肆宣傳是可以理解的。綜觀精神分裂癥的研究史,仿佛就是由一系列失望組成的。精神分裂癥堪稱最神秘和最復雜的精神疾病之一,研究人員一直都沒有搞清楚它的發病機制。不過,精神分裂癥給社會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卻十分清楚。

自從十多年前大規模遺傳研究出現,研究人員就重拾了希望和信心,他們認為新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揭開精神分裂癥的神秘面紗,促進新療法出現。破解精神分裂癥的奧秘和研發新療法是個非常緊迫的問題。因為,現有的抗精神病藥物僅抑制最明顯的癥狀,如妄想和幻覺,對于慢性癥狀如逃避社會和認知缺陷幾乎沒有任何作用,而且經常造成嚴重的副作用。

但到目前為止,遺傳研究并沒有給研究人員帶來什么實質性的幫助。海量關于精神分裂癥、抑郁癥、強迫癥和雙相情感障礙的基因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科學家很難根據某一個新發現的基因,找到治療上述疾病的新方法。2016年備受媒體追捧的那項研究也不例外。然而,即便如此,這項研究也是有意義的,它讓研究精神分裂的科學家更加意識到,要搞清楚精神分裂癥的來龍去脈,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C4基因

研究精神疾病的科學家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從遺傳的角度入手,或許可以突破當前停滯不前的精神分裂癥研究現況。

數十年來,對家系和雙生子的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癥具有很強的遺傳風險,而精神分裂癥的穩定發生率更是凸顯了這一風險。盡管世界各地的環境和社會經濟差異很大,但全世界的患病率均為約1%。

遺傳學家也知道,尋找精神分裂癥易感基因并不容易。那些致病風險很高的單個基因,在整體人群中可能非常罕見,因此僅與少部分精神分裂癥病例相關。而那些普通的致病基因所帶來的患病風險要小很多,因此檢測這類基因的難度也就相應地增大。找到它們需要進行大量的統計工作,這意味著需要處理大量樣本數據,比如來自數萬個病例和對照組受試者的數據??紤]到巨大的工作量,科學家在2007年發起了精神疾病基因組學聯合會(PGC),來研究與精神分裂癥及其他精神疾病相關的基因。目前,PGC擁有來自38個國家的800多名合作者,以及來自90多萬名受試者的樣本。

英國卡迪夫大學精神疾病遺傳學家、PGC精神分裂癥工作組負責人邁克爾·奧多諾萬(Michael O'Donovan)指出,建立全球合作網絡,對于獲取“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所需的“真正巨大的樣本量”至關重要。2014年7月,PGC精神分裂癥工作組發表了一項涉及約3.7萬個精神分裂癥病例和1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