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從對陳寅恪研究的貢獻

我與小從女士相交二十多年,感念于她對我研究義寧陳學的鼓勵和支持,特撰此文,為老友送別。

責任編輯:劉小磊

陳小從與父母。(作者供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5月25日《南方周末》)

陳小從女士,江西義寧(今修水縣)人,1923年7月27日出生,2017年5月7日去世,享年94歲。我與小從女士相交二十多年,感念于她對我研究義寧陳學的鼓勵和支持,特撰此文,為老友送別。

1994年,我和陳小從結識于共同出席陳寶箴、陳三立學術研討會期間。她是陳寶箴的曾孫女、陳三立的孫女、陳寅恪的侄女,頭頂著這些光環,自然備受關注和追捧。老人家畢竟見過世面,眼看著陳學研究日漸興隆,內心滿是歡喜、興奮,眉宇間卻只有慈祥、熱情。那時她已經耳背得厲害,每次面對著登門求教、半路寒暄的陌生人,總是雙手相握,揚著臉,側著耳,笑瞇瞇地認真聽。我那年25歲,雖已成家,遠未立業,較之現在更不熟諳人情世故,最終是修水陳菊虞大姐(陳小從的族侄女)幫我牽上線,去房間拜見了老人。會散,她回武昌,我返廣州。隔了一段時間,為了編寫《陳三立年譜》,我寫信向她求教,這才真正建立聯系,未再中斷。承她不棄,視我為忘年交,人前人后稱呼我“小張”。

2001年,汪叔子老師約我合作編纂《陳寶箴集》,我才知道汪老師手頭那份陳寶箴文稿是從陳小從那里復制而來,而這份文稿最初是由她的六叔——陳寅恪先生——托人從險境中帶出,命她永久保藏的。后來被我們收進《陳寶箴集》的那篇《先曾祖右銘公遺稿之摭憶與考略》,嘗試著站在陳小從的角度將陳寶箴文稿的來龍去脈理出個頭緒,以便強化這份珍貴文獻的可信度。這個問題過于繁復,至今還不敢下結論,當時確實是給她出了道難題,于是,我在汪叔子、馮寶志兩位老師的指導下,幫她修改了這篇考證文章。因為是外人,我的改稿里留下了兩個不該有的錯誤——陳小從(譜名“封玖”,未用)在義寧陳氏“封”字輩女性中年齡最長,六叔的長女流求被她稱為“流求妹”是準確的,結果被我妄改成“流求姐”(《陳寶箴集》下冊,中華書局2005年版,1843、1846頁)。事后,老人家拿著書指點給我看,依舊是笑瞇瞇的樣子,并未見怪。

隨著交往的持續,我對陳小從的了解也在加深,她對義寧陳氏研究所作的努力和付出,也越發贏得了各地研究者的敬佩和稱頌。而今,蓋棺論定的時間最終還是來了。在她生前,研究界早已公認她對義寧陳學貢獻最大,相信陸陸續續會有后輩學人撰文回憶、評述,以下僅就個人所知所見,對她為陳寅恪研究作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