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誰是最能勾起你食欲的作家?
懂吃不難,懂吃背后蘊藏的文化,那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臺灣高雄六合夜市。
唐魯孫的北平吃食,梁實秋的烤肉和豆汁兒,汪曾祺的高郵咸鴨蛋,老舍的北京年俗美食……他們描寫美食的功力,比現在靠照片寫測評曬微博炫朋友圈的所謂“美食達人”“吃貨”高出無數個段位。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誰是最能勾起你食欲的作家?
中國有句古話,叫“民以食為天”。古代有蘇軾的《菜羹賦》、《老饕賦》,以他命名的東坡肉是眾多吃貨的心頭好;袁枚的《隨園食單》,系統地論述了中國烹飪技術和介紹當時南北菜點。
有些作家雖不專門撰文談吃,但從書的字里行間,就能看出他們對吃的造詣之深。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中描寫的吃,連張愛玲都說,“從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個吃。” 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對“食”、“色”二字著墨極重。眾人只知書中對“性”的描寫,卻忽略了其描寫飲食場面的宏大。更不必說有“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之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