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教育和傳承文化,無外三件事

現在,國學教育和傳承文化,無外就是三件事。第一,把古人留下來的知識體系傳下去。第二,把古人留給我們的優秀的文化傳統和知識體系,融入到今天的知識體系里面去。第三,讓它融入生活,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責任編輯:戴志勇

2017年5月28日,湖北宜昌市秭歸縣屈原故里景區端午習俗館,免費為前來參觀旅游的游客點雄黃酒。(東方IC/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6月1日《南方周末》)

現在,國學教育和傳承文化,無外就是三件事。第一,把古人留下來的知識體系傳下去。第二,把古人留給我們的優秀的文化傳統和知識體系,融入到今天的知識體系里面去。第三,讓它融入生活,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現在從中央到社會各界,都高度關注一個問題: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如何傳承、如何創新?如何讓古老的文明在現代社會中煥發青春?

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不僅領土被侵略,民族被欺凌,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失去了對文化的自信。從1840年以來,仁人志士就在追求民族復興。從洋務運動到清朝晚期,總結出什么原因?首先是認為器物出了問題。西方人船堅炮利,李鴻章要師夷之長技以治夷,國人勒緊褲腰帶,建設北洋海軍。但甲午海戰一場戰役下來,北洋水師幾乎全軍覆沒。有人講,看來器物文明救不了中國,最根本的原因是政治腐敗。本來還可以買更大的軍艦,但因為老佛爺要過60歲生日,在頤和園修了一個清晏舫——現在石舫還在——所以海軍失敗了。

從宏觀上來講,這個總結符合歷史真實,但具體問題很多。孫中山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領導民主主義革命。辛亥革命是一場政治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但并沒有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中國成為半封建半殖民地,軍閥混戰,列強瓜分中國。器物文明與政治改革都沒能救中國。

知識分子進一步探討,最后說,是文化出了問題。于是就有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這一次從根本上否定中國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探討民族復興過程中的一個必然選擇。魯迅有句話:翻開中國的歷史,字里行間就滲透著兩個字:吃人。封建禮教害死人。

“五四新文化運動”只是在學理上、在思想觀念上,提出了反帝反封建,改造我們的文化,跟日常生活的關系并不是很大,但后來把習俗都革除了。我們對往圣先賢的著作、理論、觀點,知道的人越來越少,現實生活跟傳統基本也已沒關系。

我小時候,農村的習俗被改到什么程度?

先說春節。當時有句口號,叫做“干到臘月二十九,吃完餃子再下手”。就年三十放一天假,之后還繼續干活,過年就是吃頓飯。再說八月十五看閨女,老習俗。那時如果有人帶著禮物,去看閨女走親戚,會被攔回來,有時把你帶的東西都沒收了。

今天我們得從頭想方設法弘揚優秀的文化傳統。改革開放,打開國門,看到人家高樓大廈,先進發達的技術,優雅的生活,是不是要向人家學習?

這一段是我們必須要經歷的。今天,我們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幾億人解決了貧困問題,中國社會開始步入正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要重新審視,今天對傳統文化、價值理念和生活方式,應該怎么再認識。

跟十年二十年前,甚至一百年前相比,現在是文化自信心最好的時候。如果說文化不行,怎么可能用三十年,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一百年到三百年所走過的路程?人均GDP從500美元到3000美元,歐洲十一國用了一百五十年,中國用了三十年。中國GDP世界第一的地位一直保持到宋代。此前,我們自成體系,長期處在世界最先進的行列。文化不行,怎么可能有這樣的成就?現在我們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世界都緊張。緊張是可以理解的。

今天,靜下心來重新審視我們的文化和文明,跟西方的文化和文明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在繼續往前走的時候,怎么擺正這兩種文明間的關系?怎么在繼承的基礎上,讓我們的古老文明煥發出光彩,讓國人能找回做中國人的感覺?

幾年前我在一個大學演講,問學生:不知道各位到國外大學讀書時,憑什么說你是中國人?外國人覺得中國人會武術,你會嗎?你對中國的歷史文化了解多少?很多年輕人對美國歷史的了解,遠遠超過了對中國歷史的了解。我們穿的衣服、吃的飯、做派、講的話,有多少跟中國的傳統有一點點關系?說英語,吃麥當勞,穿西裝,用美式家具,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幾乎一竅不通,就成了“世界公民”?連自己的文化都不懂,沒人瞧得起你。所以我們現在要來做中華文化復興。

六藝之教:成為一個社會人

中國文化對一個孩子的培養,從周朝開始就是一種貴族教育。這種貴族教育,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在周公的時代日臻完善。

用今天的話講,禮樂就是德育。禮是規范人的外在行為。迎賓時,站在那用什么姿勢?客人走過來、出去,你什么樣子?坐下,手腳怎么放?穿什么服飾?樂教是什么?樂是規范人的內心。

《漢書·禮樂志》里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話:喜怒哀樂,圣人能節而不能絕。人天生就有喜怒哀樂的情感,是人的生物屬性,這就是人的天命。圣人能夠節制,但不能絕。絕了,就不是人了。節是什么?禮。圣人象天地而制禮樂,按照天地的法則,來制定禮教和樂教,用來規范人內心與生俱來的自然沖動,讓你變成一個在天地之間能和諧的,在社會上也能被大家接受的、健全的人。

樂針對內心情感反應,禮關注外在表現。當外在行為受規范后,內心里能不能接受,就變得很重要。內心不接受,如果外界力量很強大,你也會改變。但你不舒服,總要發牢騷,總有個時候要爆發,日子就會過得很難。圣人制禮樂,就是通過樂,讓你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外在行為的約束。禮教和樂教結合起來,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