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垃圾分類企業的生意經
一個用互聯網手段,期許通過市場方式革新全民垃圾分類觀念的企業,得益于政府扶持,也受其影響。它該如何走好市場化道路,做好垃圾生意?
責任編輯:呂宗恕
從小區回收來的垃圾,經綠色地球工作人員轉運到分揀廠。
(本文首發于2017年6月8日《南方周末》)
從2008年起,專注垃圾回收業務的成都市綠色地球環??萍加邢薰荆ㄒ韵潞喎Q“綠色地球”)開始在四川成都錦江區發力垃圾分類,并給每袋垃圾貼上二維碼。通過這個二維碼,居民每次垃圾分類行動都計入其賬戶積分,獲得獎勵。截至2017年5月,已覆蓋成都602個小區20.82萬個家庭,回收1.12萬噸可回收物。由此,“綠色地球”一度被評價為全國試點范圍最大、效果最明顯、業務模式最可持續的垃圾分類項目。
一個用互聯網手段,期許通過市場方式革新全民垃圾分類觀念的企業,得益于政府扶持,也受其影響。它該如何走好市場化道路,做好垃圾生意?
垃圾換積分
周六中午12點,成都錦江區澳龍名城小區門口堆滿了破爛。曹磊、劉雙貞、包富元這三個95后學生在此支起收破爛的攤子。一周前他們在綠鉆App上搶到綠色地球2017年5月13日的活動兼職。這是綠色地球為居民用戶開設的專場活動,每周六在小區門口回收垃圾,稱重計積分以及兌換獎品。同一時間,成都有58個小區支起這樣的破爛回收攤。
“周開珍,塑料瓶250g。”劉雙貞邊稱重邊用手機打開用戶賬號記錄。“積分好多(多少)?”眼前78歲的老太太仔細詢問。“總共是639.15分。”周開珍滿意地離開了,在這之后她陸續來了5趟,金屬、紙張、塑料瓶、混合類,加起來總共有173.4分,可兌換17.34元現金。
翻看周開珍賬戶,第一條記錄發生在2012年7月26日,連續投放一年的混合類垃圾后,于2013年9月15日第一次投放細分項玻璃1500g。此后,細分項垃圾投放記錄越來越多。2012年10月31日第一次兌換清潔刷一支,2016年第一次兌換現金100元。
這一系列的數據隱含著許多信息,綠色地球在2012年進駐澳龍名城小區,已開展垃圾回收環保行動5年;居民投放可回收垃圾計入積分,不同品類積分不一,最低的是不分類的混合項;積分能夠兌換包括牙刷牙膏在內的生活用品,2016年10月后可直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