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與城投公司到了合久必分的時候了

新預算法實施和43號文出臺兩年多來,中央政府正通過政策“補丁”與問責,圍堵隱性地方債,其中包括堵住土地融資這條老路的“后門”,劃清融資渠道邊界等。由此也引發了新一輪“地方政府陣痛”。

責任編輯:馮禹丁

作為財力不足與城鎮化建設需求高漲的紐帶,城投公司曾為地方政府獲取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6月8日《南方周末》)

新預算法實施和43號文出臺兩年多來,中央政府正通過政策“補丁”與問責,圍堵隱性地方債,其中包括堵住土地融資這條老路的“后門”,劃清融資渠道邊界等。由此也引發了新一輪“地方政府陣痛”。

2017年5月的最后一天,江蘇省財政廳聯合多個部門下達“特急文件”,要求各地全面規范舉債融資行為。很快,這一新聞出現在了長期被娛樂話題霸屏的新浪微博熱搜上。

江蘇省的“特急文件”呼應的是,財政部、發改委、司法部及“一行三會”六部委5月3日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的通知》(50號文)。50號文重拳砸向隱性地方債,用大量篇幅重申,地方政府不得與金融機構聯合違法違規舉債融資。同時要求各省級政府組織一次融資擔保行為摸底排查,全面改正地方政府不規范的融資擔保行為,并在2017年7月31日前清理整改到位。

不斷加大的問責壓力對地方投融資及金融市場產生了震懾。“融資平臺5月都沒發多少債,被50號文嚇怕了。”一位投行人士在朋友圈感嘆。

不僅如此,《地方政府土地儲備專項債券管理辦法(試行)》、《關于堅決制止地方以政府購買服務名義違法違規融資的通知》等政策的相繼出臺,亦開始為地方債劃出一個清晰的邊界。

新預算法和《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43號文)實施以來,盡管各級地方政府加快建立健全規范的融資機制,但也仍在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政府引導基金等方式隱性舉債。

不走土地融資的老路

“地方政府與城投公司,到了必須合久必分的時候了。”

很長時間以來,除了地方土地儲備中心,不少以城投公司為代表的地方融資平臺也事實上享有土地儲備的職能。城投公司吸收了地方政府注入的土地資產,就可以從銀行獲取土地儲備貸款。

所謂土地儲備貸款,是銀行向土地儲備機構發放的用于收購、整治土地,提升土地出讓價值的短期周轉貸款,其用途主要包括征地、拆遷補償、繳納土地出讓金等,往往數額巨大。

但是許多城投公司隨后將土地儲備貸款騰挪用于當地其他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等,這幫許多地方“辦了事&rdq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