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仙橋“城改”十年
朝陽區征收辦官員:拆遷好比談戀愛,永安里相當于清華北大,酒仙橋則是二、三流大學,“我們就這么一個條件,你這姑娘嫁還是不嫁?”
責任編輯:蘇永通
酒仙橋四街坊的一戶人家,他們在此已住了30年。
(本文首發于2017年6月8日《南方周末》)
專題按:十年前,北京酒仙橋地區以居民集體投票的特別方式推動老城危改,但種種因素導致危改被“暫停”。十年后,重啟的酒仙橋舊城改造在一場聽證會中,再度面臨復雜的民意問題。
十年間,隨著新征收條例和相關文件的頒行,重視民意有了堅實且可操作的法律依據。只有在法治軌道中,才能打破“多數人被綁架”與“忽視少數人”的悖論,進而實現“和諧改造”。
聽證會代表:“徹底廢除征求意見稿”,參照北京永安里的一個房屋征收項目重新制定方案,多數代表同意后才能出臺新方案。
老危改代表張保存:聽證會代表們吸收了當年危改代表的一些經驗,但沒有吸收教訓。
位于北京城四環外東北角的酒仙橋,被當地居民形容為“現代龍須溝”。這里曾經是新中國的電子工業基地,坐落著數十棟年久失修的蘇式筒子樓——那是老工人們當年從廠里租住的宿舍。
十年前,為改善居民居住環境,政府和開發商曾啟動過一次“危改”。然而,危改方案卻受到居民有組織地抵制(詳見南方周末2007年7月5日酒仙橋危改報道)。在經過一次各方關注的居民投票之后,拆遷擱淺并一直“暫停”至今。
十年后,隨著一個舊城改建項目(以下簡稱“城改”)的啟動,機會再次來臨。但對于有著“特殊歷史”的酒仙橋而言,復雜局面依舊。
“爭取來的”聽證會
“既要兼顧小家,又要照顧大家。”
2017年4月18日下午,北京市東郊的一個度假村,由朝陽區政府組織的“酒仙橋舊城區改建項目住宅房屋征收補償方案聽證會”召開,就2016年9月18日公布的“藍本”(即《酒仙橋舊城區改建項目住宅房屋征收補償方案征求意見稿》)聽取居民意見,以便深入細化方案。
根據藍本,通過此次城改,酒仙橋地區一間10平方米的筒子樓承租房,可以換得60平方米的回遷產權房。居民要為此支付28.8萬元差價,因為有各種獎勵(數額最多的三項相加有22萬元),折算下來不會花多少錢。而當下酒仙橋地區的商品房價格,已達到每平方米七八萬元。
此次聽證會來之不易。根據相關法規,多數被征收人認為征收補償方案不符合規定,方召開居民聽證會。在藍本公布的1個月期限內,有關部門收到的正式書面意見為735份(未提書面意見者視為贊同),遠未達到需要召開聽證會的提交意見比例。
用聽證會代表孫廣聚的話說,聽證會是他們“找回來的”——他和一些居民代表發動居民給各級領導寫聯名信,又帶人分別“去市政府”和“區里”,最終爭取到這次開聽證會的機會。
會上,主持人解釋了此次“破例”召開聽證會的背景和原因:“(房屋征收工作)并不是像過去拆遷中開發商與群眾的博弈”,而是“政府充分尊重群眾意愿”,“是否愿意改造,由居民說了算”。“為了給居民搭建平臺,使居民充分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也使政府充分了解民意”,“為政府下一步修改方案提供依據”。
因此,主持人倡議酒仙橋居民“既要兼顧小家,又要照顧大家”。
孟先生參加了此次聽證會。對他而言,藍本已經可以接受。而區政府又在聽證會上“放口風”,說可以繼續“修改”。在他看來,這足以體現政府的誠意。
但出乎預料,在聽證會上,15名聽證會代表集體“炮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