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好方、選好膠、熬好膏” 絲路古藥亮相道家圣地,助推中醫藥國際化浪潮
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商品、技術與文化悄悄地流淌著。
1291年春天,從福建泉州港出發,經爪哇渡過印度洋,歷時兩年零兩個月,蒙古公主闊闊真終于抵達伊兒汗國港口忽里模子(今阿巴斯港)。
這是一樁近乎“和親”的政治婚姻,闊闊真的嫁妝自然十分豐厚。隨嫁物品中,除陶瓷、絲綢、茶葉等物品之外,據說還有一些神奇的養顏美容珍品。作為公主船隊的隨行者,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在其作品《東方見聞錄》中記載說,阿膠也位列其中。
“他當時從中國帶回了很多與本國物品有區別的、很奇特的東西作為紀念品,瓷器、硯臺、風箏、木雕、木梳等,而所帶回的保健品中就有阿膠。他帶回阿膠的原因,一方面說明對阿膠的功效甚為了解,另一方面可能是阿膠易于長期保存。”國際旅游文化專家喬然教授分析說。
古代世界中,中醫藥與外部的接觸總是曇花一現,畢竟交通、戰亂以及時斷時續的海禁政策,極大限制了商品、技術與文化的全球性大融合,而中醫中藥開啟真正國際化浪潮卻始于當下。
“中藥必須走出去”
從廣州歷經兩小時車程直抵羅浮山,空氣清新,舉目蒼翠。2017年6月9-11日,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養生專家、學者,以及健康產業的知名人士共聚“中國(惠州)第三屆國際養生大會”。
會上不乏“留著白胡須懸壺濟世的老者”,更多參會者卻是“西裝革履”。這種著裝的差異,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出中西醫學的分野與融合。其中,來自馬里共和國博士后迪亞拉先生頗受矚目,他以一口流利的中文發表了題為《中醫文化之“中和”養生》演講。
來華學習和工作多年,迪亞拉先生正是中西醫國際大融合的倡導者與見證者。他并不諱言,中醫藥發展一度遭受“排擠”,甚至被提議廢除。
這種偏見的改變與羅浮山有緣。1600年多前,中國藥王葛洪就隱居羅浮山,修道煉丹,采藥濟世,不僅發現并記載1200多種道地草藥,還整理出《肘后備急方》。在救急藥方不易懂、藥物難找、價錢昂貴的歲月里,《肘后備急方》迅速成為中國第一部臨床急救手冊。
正是從葛洪所記載的青蒿治瘧藥方獲得啟示和靈感,屠呦呦成功發現青蒿素,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2015年10月,屠呦呦因此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這標志著,中醫藥學的價值已得到世界認可。
“只有堅持科學標準和方法,中藥才能更好地服務國家大健康戰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阿阿膠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秦玉峰多次呼吁,“中藥必須走出去、要國際化,而國際化最大的桎梏是‘量化’,這正是現代科學的基礎之一,如果不能‘量化’,中醫藥的學科性將會受到質疑。”
多年來,東阿阿膠不僅自身組建現代科研團隊,還支持中國中醫科學院等多家科研機構從事“量化”研究,通過不斷的科學研究、大量的臨床數據,推動中醫藥的科學性逐漸變得直觀、清晰,并一步步走出“說不清、道不明”的窘境。
一枝獨秀背后的秘密
作為傳承近三千年的滋補國寶,東阿阿膠也是此屆國際養生大會上“中國滋補養生”的唯一受邀代表。
“經過幾千年的驗證,阿膠在滋補方面不偏、不燥、不火,適用人群廣泛。”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中醫養生學博士生導師劉煥蘭認為,阿膠是最具代表性的滋補類中藥。
亮相道家勝地羅浮山,古老的養生文化也在此“南北交融”。會議期間,東阿阿膠滋補養生展示區前車水馬龍,來自廣州的林先生還專門帶來珍藏十年的東阿阿膠塊,前來咨詢藥效和服用方法。
中醫歷來講究“防重于治”。劉煥蘭教授還進一步解釋說,膏方亦俗稱膏滋藥,有滋潤、滋補之意,在進補養生和“治未病”方面有獨特的效果。
“希望養生膏方能給大家帶來更多健康長壽的秘訣,達到健康養生的狀態是我們推膏方的目標。”在分論壇上,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張曉天還現場分享五大膏方。
一時,現場觀眾如獲至寶,紛紛舉起手機拍照記錄下這一組組珍貴的配方。
然而,隨著民眾對大健康的追求日漸高漲,養生市場卻變得魚龍混雜,甚至出現不少認知誤區和假冒偽劣商品。對此,國際養生大會執行主席、中醫養生學博士后導師劉煥蘭教授痛心疾首的指出:此前出現的“綠豆養生熱”,一碗綠豆行天下,不分體質不分季節不分年齡都亂喝,一些保健品甚至出現更嚴重的“包治萬病”的虛假宣傳。
不少保健品的生命周期通常不過三年五載,它們大多因為不實的療效以及虛夸的宣傳而消逝。大浪淘沙,惟有東阿阿膠一枝獨秀。北京中醫藥大學養生學研究所副所長劉長喜認為,這是因為從產品質量、產品可續、質量把控等方面來看,東阿阿膠都走在了行業的前列。
“開好方、選好膠、熬好膏,才能確保廣大消費者的健康。”國家膠類中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周祥山進一步解釋說,東阿阿膠是全球最大阿膠生產企業,現已建成行業內最先進的科研平臺7個,其中5個是行業唯一。
周祥山還為現場觀眾揭秘東阿阿膠的“全產業鏈質量管控體系”,以及如何以簡單手段鑒別阿膠的真偽優劣。
絲路“領頭雁”
醫者父母心,愛心無國界。
“中醫養生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們共同努力將中醫養生推向世界,不僅讓13億人受益,而且要讓全世界70億人受益。”國際養生大會執行主席、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劉煥蘭表示。
自美國內華達州1973年率先通過全美首個中醫法案以來,中醫藥逐漸得到世界性認可。來自國際養生大會的數據顯示,中醫藥當前已傳播到世界183個國家和地區,30多萬家中醫診所,18個國家和地區已將中醫藥納入國家醫療保險體系,約有40億人使用中草藥產品治療,行業年交易額近5000億元,并以年10%-20%的速度遞增。
東阿阿膠正是這一輪中醫藥技術外溢的“領頭雁”。2011年春天,印度尼西亞大規模爆發“登革熱”疫情,當地醫生通過臨床發現,一種來自中國的“特效藥”效果顯著——所謂“特效藥”正是復方阿膠漿。2012年,在日本厚生省實施的842項農殘檢測中,東阿阿膠所有產品實現零檢出。
東阿阿膠已肩負起中醫藥文化傳播的使命,為中醫養生的全球化再添一張耀眼的“國家名片”。
“‘一帶一路’是中國與世界文化交流、溝通、融合的道路、橋梁和紐帶。以前流動的是絲綢和瓷器,未來流動的是商業和文化,而中醫藥恰恰兼具了商業與文化的雙重屬性,天然具備了‘一帶一路’先鋒的稟賦。”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阿阿膠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秦玉峰認為。
如今,闊闊真公主遠嫁的孤帆已經遠去,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與繁榮,東阿阿膠再次成為絲綢之路上的暢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