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考題讓大學更有自己的風格

對于中國的大學來說,自主招生撕開了一個小口子,看起來僅僅是幾道題目,而實際上意味著打破應試教育理念。

(資料圖/圖)

對于中國的大學來說,自主招生撕開了一個小口子,看起來僅僅是幾道題目,而實際上意味著打破應試教育理念。

高考之后,各個高校自行組織的自主招生考試拉開帷幕。與往年類似,自主招生中的一些“怪誕”題目被媒體曝光,由此引來不少熱議。從披露的一些題目來看,的確不乏“奇葩”之作。例如,山東財經大學的“梁祝為什么化成了蝴蝶沒有成為比翼鳥”,華南理工大學的“請用物理知識來解釋獅吼功”,以及武漢大學的“何為‘電腦寡婦’”。

顧名思義,自主招生的一大特點,就在于學校擁有自主招生的權力,而不需要受到全國卷或某某省卷的限制。擁有自主招生權力的高校,并不滿足于通過高考的方式來篩選所有學生。對于分數并沒有那么高,但是思維更為活躍、動手能力更強,甚至是想法更“邪”的學生,高校自主招生考題中出現一些“奇葩”題目,這是很自然的。因為“奇葩”是相對于高考的“正統”,那些對題目產生“奇葩”感的人,某種意義上正是被高考塑造的標準品。

事實上,除了開頭提到的幾個路子較野的題目,大部分題目也比較正統,但正統之余,會更貼近社會、國家和心靈。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不同學校的題目展現出了鮮明有別的特征。例如,人文教育的重鎮北京大學,讓考生討論的是“對詩和遠方有什么看法”?,F實與理想之間如何調和,是做一個精明的實用主義者,還是做一個浪漫的詩性游民,這從來都是很多北大學子的人生問號。

此外,考題中還有對“集體行為邏輯”和“破窗效應”的解釋。集體行為的邏輯是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所密切關注的議題,這一考題直接繞開了應試教育的框框,要求考生直面現實,對于很多考生來說,這考驗的是他們對社會熱點的學術性探求能力。

相比之下,地處南方的華南理工大學出的考題就顯得非常務實,“充電時用手機是不是輻射更厲害”,“雞蛋煮熟了能不能馬上放進冷水中”,“如何設置一個最安全的12位數密碼”。印度電影《三個傻子》諷刺的就是那些死記硬背,缺乏接軌生活能力的工科教育。華工校友歷來是創業大戶,因此,華工出的題目也往往更貼近生活。類似的還有華中科技大學,出的題目不是“乒乓球拍的材料是什么”,就是“火箭升空過程中掉落的碎片材料是什么”。乍一看,這些題目都有些不夠正經,但實際上卻在提醒考生,必須把知識真正與現實結合,才能獲得知識的要義。

西安交通大學則立足理工科,展示了濃烈的人文情懷。其中一個題目“人工智能是否能最終戰勝人類”聚焦科技倫理。這是目前科技、媒體、哲學領域關注的重大議題,對考生提出的要求可謂不低。不過,自主招生本就是要找尋那些在高考范圍之外,關心時事、關注人類命運的孩子。而在這些各具特點,甚至有些奇葩的考題中,高校實際上也在形成自己的風格。這種風格,某種意義上構成了另一種社會評價體系。

將高考題目置于全球視野進行考察,法國的高考題目經常會被拎出來與中國做比較。今年,法國高考的作文題有如下幾個:無盡的欲望是人的本性嗎?(文科);為什么我們學習歷史是有好處的?(社科);我們應當用認知來論證嗎?(理科)。法國高考題繼續保持著濃厚的哲學氣息,并早已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對于中國的大學來說,自主招生撕開了一個小口子,看起來僅僅是幾道題目,而實際上意味著打破應試教育理念。借助這個小窗口,高校不但可以形成自己的出題風格,還可以吸引到更符合其目標的學生。

(來源:南方都市報)

網絡編輯:柯珂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