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平臺靠什么搶人?
不管你是否看得上每個月1萬-2萬元的“包養費”,只要你沒被納入內容平臺的扶持計劃,再好的文章也很難拿到流量。
責任編輯:顧策
如果說人口紅利支撐起中國互聯網的上半場,內容紅利則正開啟中國互聯網的下半場。
(本文首發于2017年6月15日《南方周末》)
不管你是否看得上每個月1萬-2萬元的“包養費”,只要你沒被納入內容平臺的扶持計劃,再好的文章也很難拿到流量。
頭部內容固然有價值,但未來更大的機會在于長尾內容的生產和分發。長尾內容的分發門檻很高,取決于內容平臺能否幫長尾內容的生產者找到他們的真正用戶。
2017年6月上旬,一批娛樂類自媒體賬號,因違背相關法律法規和用戶協議被內容平臺永久關停。
中國目前最主流的幾個內容平臺,完成了一起集體“凈網”。
此前,中國的內容創業創富神話不斷出現,“內容創業”也成了投資人口中的熱詞。各大平臺紛紛出臺現金補貼政策,拉攏優秀創作者。
市場上的內容分發平臺已出現至少十幾個。一線平臺有企鵝號、大魚號、百家號、頭條號和一點資訊的一點號。尤其是BAT這三家互聯網巨頭,對內容行業砸下重金。這是因為,內容已經成了新的流量入口和新的消費業態。
現在,盡管面臨不確定的風險,但各家平臺并沒有停止爭奪內容生產人才的動作。
千人萬元是標配
對創作者來說,這是一個有人吃肉、有人喝湯的殘酷戰場。有人能在百家號實現月收入三十多萬元的廣告分成,也有人幾個月只拿到十幾元的分成。
幾大內容平臺的廣告內容主要分成兩種,一種是內容平臺方運營的信息流廣告,即不同信息之間夾雜的廣告鏈接,往往會打上“廣告”或“推廣”字樣。另一種是創作者文章內部的廣告鏈接。
前一種廣告的收入幾乎都被平臺方拿走,這部分廣告占了整個廣告收入的大頭。后一種廣告,總體收入很少,并且由平臺方和創作者按比例分成。
一位要求匿名的某內容平臺負責人對南方周末記者坦承,注意力資源永遠是一點點,大部分創作者收入寥寥甚至沒有收入,真正賺到錢的,一是那些能創作出爆款文章的優秀內容生產者,二是那些被各大平臺“包養”起來的創作者。
實際上這兩類人又都是一類人。一位剛從傳統媒體轉型做內容創業的匿名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不管你是否看得上每個月1萬-2萬元的“包養費”,只要你沒被納入內容平臺的扶持計劃,再好的文章也很難拿到流量。即便拿到很高流量,也不可能拿到太多廣告分成。
今日頭條的“頭條號”是最早一批內容分發玩家,也是最早推出補貼政策搶奪創作者的玩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