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招才“局”:留住百萬大學生 請回百萬老校友
“武漢是全國科教重鎮,人才優勢最突出,人才的數量和水準居全國前列。但我們對人才資源的深度開發還不夠,很多優秀人才外流。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坐擁近水樓臺,錯失得月先機?!?/blockquote>責任編輯:劉 斌 何海寧
畢業季,武漢大學正門牌坊下,穿著學位服的大學生們在留影。
(本文首發于2017年6月15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留住百萬大學生 請回百萬老校友 武漢招才“局”》)
“武漢是全國科教重鎮,人才優勢最突出,人才的數量和水準居全國前列。但我們對人才資源的深度開發還不夠,很多優秀人才外流。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坐擁近水樓臺,錯失得月先機。”
武漢市委書記陳一新提出,要實施“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計劃”,確保5年留下100萬大學生,“留住大學生,不能順其自然,需要‘刻意人為’。” 他還宣布,將校友招商作為招商引資的新突破口和生力軍,實施“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工程”。
小米公司董事長雷軍到武漢時,最大的感慨是下了飛機,迎接他的是市委組織部長。“過去都不可想象。倒不是接人有多重要,而是過去相對神秘的組織部站到了招才、招商的第一線,確實讓人覺得耳目一新。”
種種跡象顯示,武漢正在開啟一場前所未有的人才爭奪戰。
2017年,武漢預計有30萬高校畢業生。他們在踏出校門后,有多少人能留在熟悉的江城,正成為讓這座城市殫精竭慮的頭等大事。今年2月,武漢正式提出力爭5年內將100萬大學生留在武漢。隨后,武漢推出多項針對大學生的優惠政策,包括解決留漢大學生住房難問題;大學生在讀期間可繳存公積金;大力放寬大學生落戶條件等等。
此外,武漢也在努力吸引百萬武漢校友資源,“將校友招商作為招商引資的新突破口和生力軍”。4月,武漢正式成立招才局,將招才引智列為“一把手工程”,并聘請陳東升、雷軍等16名知名企業家為“招才顧問”和“招才大使”。
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孫不熟在注意到武漢今年以來推出的一系列人才政策后,寫下了一篇文章,認為新經濟浪潮下的城市競爭,其核心戰場不再是大港口、大機場等硬件基礎設施,而在更高技術含量的人才爭奪戰上,“武漢這個時候喊出留住百萬大學生,是對自己核心優勢的深刻理解,也是對時與勢的準確把握。”
孫不熟的文章也引起武漢市決策層的關注。6月2日,武漢市一位負責政策研究的官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武漢近年來城市地位快速恢復,對人才、資本的吸引力越來越強,正形成一種與過去人才外流相反的運動趨勢,“我們考慮順應這個趨勢,助推一把,而不是阻擋它。”
設立招才局
這場人才爭奪戰是由武漢市主要領導直接推動的。
2017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原專職副主任陳一新履新,任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
“一新書記來了沒多久,1月份武漢市黨代會上他就倡議成立招才局,加強黨管人才,統攬全市招才引智工作。”武漢市委組織部人才工作處處長鄭東回憶,自那時起,組織部人才處就開始研究這一新型組織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ee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