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題“季札稱賢”背后的儒家德性
考卷要求考生“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歷代儒者尊季札為‘賢人’的原因”。
責任編輯:戴志勇
圖為2017年3月1日,河北正定縣,由河北省儒教研究會與河北正定縣政府聯合主辦的“丁酉春期釋奠禮”。
(本文首發于2017年6月15日《南方周末》)
禮制的根基——德性倫理,才是孔子念茲在茲的關切點,所謂“人而不仁,如禮樂何”而孝悌為仁之本,故家庭親情是一切仁道善政的起始點,換句話說,親親為重,尊尊次之。
剛剛過去的高考全國卷文綜題有一道歷史材料題(第47題)頗有意思:
公元前544年,吳國公子季札出使魯、鄭、衛等中原諸國。季札對于各國貴族視為文明象征的樂舞與詩歌,皆能一一點評,得其精髓;對于各國政治現狀,他也能作出準確的研判。各國原本視江南為蠻荒制度,為“文身斷發”的“夷人&r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