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該以平常心看待高考了
改變命運,漸漸變為高考和中國教育的難以承受之重。該以平常心看待高考了。
責任編輯:戴志勇
2017年6月7日,北京,“孩子!媽媽在這呢!”媽媽看到走出考場的孩子,激動地舉著孩子最喜歡的毛絨玩具呼喚著。
(本文首發于2017年6月15日《南方周末》)
2017年是恢復高考40周年,不少媒體都推出高考40周年的紀念專欄,一看主題,大多是“高考改變命運”。
高考確實曾經在一段時間,起著改變人的命運的重要作用。尤其對剛恢復高考那會的人來說,這一記憶是十分強烈的。
但是,不能把“改變命運”作為高考的主題曲。事實上,當高等教育已經要進入普及化階段時,還以“改變命運”作為高考的功能,這不但錯位,可能誤導高考改革與教育發展,而且會制造社會的高考焦慮與教育焦慮。改變命運,漸漸變為高考和中國教育的難以承受之重。該以平常心看待高考了。
從考大學到考名校
有人說,現在考上大學也很難改變命運,不像以前,參加高考,就是考上??埔哺淖兠\。
這是脫離教育的發展與高考的變化在談論高考。1977年,中國高考人數570萬人(恢復高考第一年,報考者眾多),錄取27萬人,錄取率只有5%。能考上的可謂鳳毛麟角。10年后,1987年,高考人數228萬人,錄取62萬,錄取率達到27%;1997年,高考人數278萬,錄取100萬,錄取率36%。雖然錄取率貌似比較高,但參加高考人數只有300萬不到,只有2016年參加高考人數(940萬)的三分之一,如果按2016年的人數錄100萬,1997年的高考錄取率僅僅10.6%。事實上,直到1999年,中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只有10.5%。100個18歲到22歲的適齡青年中,不到11個接受高等教育。
但到2015年,中國高考人數為942萬,全國平均高考錄取率接近75%,部分地方高考錄取率超過90%,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40%。根據這些數據,上大學情況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如果再以40年前的“上大學”觀察當下的“上大學”,無疑是刻舟求劍。
本來,社會應該根據高等教育的發展變化,調整對高考的看法。高考升學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很低時,升大學可以獲得“特殊”身份,大學生特別珍貴。直到1992年,中國都對大學畢業生就業實行“國家包分配”,大學畢業生有“鐵飯碗”。在城鄉二元結構的社會環境中,高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身份(從農村戶籍變為城鎮戶籍,從鄉村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