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五十歲, 看到的就不一樣了”
馬家輝的父親給他起的名字里有個“家”,預示著他要做個負責人的人,養一個大家庭。但他是個既負責,又放肆的人。他一輩子做事沒有計劃,很隨意。從來沒有找過工作,都是工作找他。
責任編輯:李宏宇
到快50 歲的時候,馬家輝忽然意識到得坐下來,寫他一直想寫的長篇小說。
(本文首發于2017年6月15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人過五十歲, 看到的就不一樣了” 馬家輝和他的“黑社會三部曲”》)
馬家輝的父親給他起的名字里有個“家”,預示著他要做個負責人的人,養一個大家庭。
但他是個既負責,又放肆的人。他一輩子做事沒有計劃,很隨意。從來沒有找過工作,都是工作找他。
20歲的時候,本來已經考上了香港的大學,卻因為迷上李敖,去臺灣一邊讀書,一邊做李敖研究。大學二三年級的時候,他出版了《消滅李敖,還是被李敖消滅》,自認為迄今仍是李敖研究最好的書。連李敖自己也對他說:“家輝,以前胡適說我比胡適更了解胡適。我今天說,你比李敖更了解李敖。”
三十歲,馬家輝已經拿到威斯康星大學的博士學位,但他沒有耐心做學問,回到香港到明報做了副社長,轉了一大圈,后來才到大學教書。
馬家輝給報紙寫專欄,到電視臺去做節目、當嘉賓,似乎什么武藝都能拿起來。但到快50歲的時候,他忽然意識到得坐下來,寫他一直想寫的長篇小說,這是他一輩子似乎唯一有計劃想做的事。因為再不寫,就來不及了。“寫長篇小說,對于一個愛文學、愛寫作的人,是一個永恒的挑戰。”馬家輝說:“可能我比較悲觀,覺得一過五十歲,看到的跟我之前看到的不一樣了。五十歲以前,眼睛看著前面,還覺得我有好多事情可以做。一過了五十,眼睛是往后看的,好像覺得前面的時間不多了。”
他的長篇不是一部,而是“香港三部曲”。第一部寫日占時期的香港;第二部寫1950、1960年代右派、左派暴動的香港;第三部寫1970、1980年代的香港,一直寫到香港回歸。
第一部叫《龍頭鳳尾》,寫的是一個從廣州逃亡到香港的黑社會老大陸南才和英國警察張迪臣之間的曖昧故事。出版后,接連拿了包括臺北國際書展大獎、香港紅樓夢獎以及南方周末年度好書等18個獎。
寫的時候,馬家輝的妻子和朋友,都勸他不要寫得太“黃”,他說他不管,由著性子寫。令他意外的是,臺灣新經典和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的繁體字和簡體字版,都沒做一個字的刪節。目前他正在寫的香港三部曲中的第三部,書還沒寫完,導演杜琪峰已經買下了這一部的電影改編權。
“我們今天所有覺得應該是香港的東西,大都是七八十年代建立的。”馬家輝說。完成第三部之后,他才回過頭寫第二部。這又是他計劃中隨意的部分,拿他的話說,是“命運”。
2017年4月,南方周末記者在香港專訪了馬家輝。
寫同性戀有什么意思?
南方周末:為什么要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