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格納季耶夫:從“戰地記者”到“新人”政治家
伊格納季耶夫對政治的思考,對我們這個時代很多重大問題的探討,并沒有因為他從政失敗而失去意義。
責任編輯:劉小磊
伊格納季耶夫是加拿大人,他在英美媒體和學界工作三十年后,應憂心自由黨前途的加拿大政治家的請求回國從政,臨危受命成為加拿大最大在野黨自由黨的黨魁,進而挑戰當時的哈珀總理,終因空降政治家身份和若干失言落敗。
(本文首發于2017年6月15日《南方周末》)
伊格納季耶夫對政治的思考,對我們這個時代很多重大問題的探討,并沒有因為他從政失敗而失去意義。在民粹主義再度沉渣泛起的年代里,他的思索會給我們很多啟迪。他不可能提供包治百病的藥方,但是會刺激我們思考那些跟我們的日常有關的真問題。
牛津重逢
2014年3月筆者去牛津大學沃爾夫森學院參加關于哲學家以賽亞·伯林的研討會。來自歐美的專家在為期兩天半的研討會上,集中討論了伯林跟啟蒙運動的關系。有意思的是,在這個伯林創建,也擔任過首任院長的學院里,與會學者大多對伯林關于啟蒙的研究頗有意見,炮火之猛烈讓我這個也研究點兒伯林的外來者很是吃驚:如果搞不清狀況,你會覺得被討論的這位哲學家是否還有被討論的價值。
記得第二天上午會議開始后一個多小時后才趕到會場,因不想在別人發言時闖進去打擾,于是就上了二樓,站在過道上聽。沒多久,突然發現一個高個子走了過來,打開門正要進去。定睛一看,眼前的不正是伯林傳記的作者伊格納季耶夫嗎?的確是2012年夏天在首爾參加伯林研討會時見過的那個人,于是就打了個招呼。簡短的寒暄后,他進去了,我也就尾隨而進,坐在二樓座位上繼續聽。這天伊格納季耶夫有主題發言,是反駁時任牛津Chichele社會政治理論教授沃爾德隆對伯林的嚴厲批判。沃爾德隆主要批評伯林忘記了立憲啟蒙主義的重要性,具體內容筆者有專文詳述(見《思想》第26期),在此就不贅述了。
當時印象很深的是,這位伯林晚輩中唯一曾在政壇居高位,跟加拿大總理寶座擦肩而過的學者(編者注:伊格納季耶夫2009年擔任加拿大自由黨領袖,2010年曾率領該黨代表團訪華)真是能言善辯,對當今法哲學重鎮沃爾德隆反駁起來毫不客氣,似乎成了場內為伯林辯護的最強音。遺憾的是那天他參加完會議就離開了,沒有機會請教。
遲到的閱讀
一晃三年過去,因緣湊泊,這次有機會集中閱讀他的幾本被譯成中文的著作,讀完驚訝地發現對他的印象發生了很大變化,因為以前只是仔細地讀過他的那本伯林傳記——那是本難得的關于哲學家的傳記佳作,其他的除了訪談外基本上沒有讀過。這次通讀《血緣與歸屬》、《火與燼》和《戰士的榮耀》后,有許多新的發現,尤其對他深入兵荒馬亂的紛爭之地,了解后冷戰時期民族主義真相的努力肅然起敬:這是位典型的行動型知識人。
這三本書各有特色,組成一個很有意思的三部曲?!堆壟c歸屬》談新民族主義,《火與燼》是對他從政經歷的總結,而《戰士的榮耀》則是談包括民族主義在內的若干當今世界重要問題的一部評論集。合在一起,正好反映了伊格納季耶夫這些年來的人生軌跡和他最關心的問題。我想先來談一下給我很大震撼的《血緣與歸屬》。
在此書中作者寫了他的六次關于新民族主義的旅程,從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開始,中經德國、烏克蘭、魁北克、庫爾德斯坦,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