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蚊大戰中的兩大殺器

數十年的經驗表明,控制蚊子種群數量是防治蚊媒傳染病最為有效的方法,在這方面,昆蟲不相容技術和轉基因技術等將大有作為。

責任編輯:朱力遠

吸食動物血液的雌蚊(左)和吸食植物汁液的雄蚊(右)。蚊蟲不育技術通過物理、化學、生物或基因修飾等手段,讓不吸血的雄蚊攜帶生殖缺陷,與野生雌蚊交配后,使其不能正常生育。(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6月15日《南方周末》)

昆蟲不相容技術

數十年的經驗表明,控制蚊子種群數量是防治蚊媒傳染病最為有效的方法,在這方面,昆蟲不相容技術和轉基因技術等將大有作為。

沃爾巴克氏菌是世界上分布最為廣泛的共生菌,可以感染約60%的昆蟲。在自然界,蚊子等昆蟲感染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之后,會與沃爾巴克氏菌形成穩定的共生關系,而且還能將這種共生菌傳遞給后代,其中感染該菌的雄蚊與自然界未感染或感染不同種沃爾巴克氏菌的雌蚊交配,其所產的卵不能正常發育,這種現象稱為胞質不相容性。利用這一自然規律,科學家從果蠅等昆蟲體內將沃爾巴克氏菌提取出來,導入到傳播致病微生物的蚊子體內,讓感染沃爾巴克氏菌的雄蚊與野外未感染的雌蚊交配,使其所產的蚊卵不能孵化,逐步縮減蚊子種群,這一技術即為昆蟲不相容技術,本質上也是一種昆蟲不育技術。

1967年,沃爾巴克氏菌介導的昆蟲不相容技術首次對傳播絲蟲病的致倦庫蚊種群控制取得初步成功,之后多個研究小組證明了沃爾巴克氏菌能有效介導蚊子不育。但是前期研究均是自然感染,感染過程不易控制,而且一些本身不易感染沃爾巴克氏菌的蚊子如埃及伊蚊等,就難以運用該技術。

直到1994年,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司格特·奧尼爾等人利用胚胎顯微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