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字知時節系列】——夏至
「夏」字的甲骨文與金文基本相同,上部是“日”,下部是“頁”。漢字中頁字旁的字大都與頭部有關,有的金文省去“日”,到篆文統一為有頭有手有足的“
”,至漢代出現了省去雙手“
”的隸書,簡化成“夏”。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解釋說:夏,中原之國的人,字形用“攵”表示兩足,“臼”表示兩手及“頁”表示的頸部共同構成會義字。有的古夏字像一個挺胸叉腰,高大威武的人形,后引為物之壯大者。中原各部落統稱為夏,我國第一個朝代為夏朝,夏朝的歷法夏歷即是農歷。
甲骨文“至”由(矢)和一橫
(一)組成,像箭矢到達其所止之處。
“至”的上部分像一支箭,下面的一橫表示箭射到的地方。“至”的本義是到達,由本義又引申出“極”和“最”等義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