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觀眾導致垃圾電影? 電影人與觀眾不能相互為敵

為國產電影的未來著想,電影人與觀眾不能相互為敵,而是要同舟共濟。

為國產電影的未來著想,電影人與觀眾不能相互為敵,而是要同舟共濟。

 

2017年6月18日,馮小剛在今年上海電影節的一個論壇上,拋出了這樣一個觀點,“是不是有很多垃圾觀眾,才形成了那么多垃圾電影?”(視覺中國/圖)

馮小剛在今年上海電影節的一個論壇上,拋出了這樣一個觀點,“是不是有很多垃圾觀眾,才形成了那么多垃圾電影?”繼而他詮釋道,“你如果不去捧這場,它就沒有生存空間。”此言一出,有網友覺得雖然有一些道理,但是說得太過火,也有網友直言“沒毛病”。

2016年以來,中國電影面臨窘境。去年此時的上海電影節,各大老牌與新銳電影公司紛紛發布片單,可到今年電影節,那串長長的片單中的電影拍攝計劃大多數消失無蹤,同時,扎堆成立的新電影公司也有無數銷聲匿跡。電影質量墜入谷底,有人統計,去年以來純粹的國產片能夠達到7分以上的屈指可數,三四分的爛片占了大多數。

整個電影產業處在焦慮的狀態下。前段時間有關打分網站“惡意”對國產片打低分的事件,把這種焦慮情緒推到高峰。了解這些背景,便更能體會馮小剛為何有此觀點。整個電影產業,該批的都批了,該反思的都反思了,就是不見起色。難道真的是“有什么樣的觀眾就有什么樣的電影”?

對馮小剛的邏輯進行直推,會覺得他的話的確有成立的理由。這些年來觀眾已經學會用腳投票,為不少國產電影貢獻了高票房,但為何沒法抵擋爛片的誘惑?如果絕大多數觀眾真的如馮小剛想象的那樣,能夠做到拒絕爛片,說不定真能實現倒逼,讓電影投資者和創作者多花點耐心去創作好電影。

只是,既擁有快速擴張的市場,又擁有高素質的觀眾,這個愿望太美好了,美好到實現起來無比困難,北美也沒法達到這個標準。當下中國觀眾看電影是剛需,是經濟下行時期相對廉價的娛樂方式,但相比于這股巨大的消費需求,電影的供應卻出現了一定的問題,好片太少,引進的進口片多數也是爛片,國產電影產量雖高,但質量實在不堪。在沒有足夠好片供應的情況下,觀眾選擇爛片,也是退而求其次,這種需求會慫恿創作者拍爛片,繼而形成惡性循環。況且在一些電影人看來,罵爛片在社交媒體上帶來的狂歡,不也是娛樂的一種嗎?

和電影從業者不一樣,再專業的觀眾,所掌握的電影信息也不如從業者更多、更及時。觀眾選擇爛片,因為他們面臨一個不容忽視的壁壘,那就是在電影公映之前,他們是沒有太多渠道去了解電影真實質量的,這給電影營銷留下了足夠大的發揮空間:電影故事不好,可以看演員。演員演技不好,場面特技也值回票價……觀眾多數時候還是處在被動狀況,沒人天生樂意看爛片。從業者敢破罐子破摔,觀眾自然也敢,誰怕誰??!

從投資人到創作者,從院線到影評人,從導演到觀眾……中國電影業在產業鏈建立的同時,也建立了個“指責鏈”,但相互指責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當務之急是放下批評,進行一些建設性的工作。

支持國產電影,觀眾起碼給了電影人近十年的時間,把一個不到30億元的票房規模,提升到去年的457億元。但國產片除了2015年暑期檔大為振奮人心之外,其他并無太大亮點。能理解馮小剛對于國產片前途命運的焦慮,但觀眾選擇爛片,只是國產片萎靡不振的諸多理由之一,即便由觀眾開始進行倒逼國產片往好的方向改善,也要給觀眾一些成長的時間。畢竟觀眾的基數太大、人數太多,沒法在短時間內實現電影審美的高度提升。為國產電影的未來著想,電影人與觀眾不能相互為敵,而是要同舟共濟。

(來源:南方都市報)

網絡編輯:柯珂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