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卡”的開放之路““外國人第一次有身份證了”
自中國2004年實行綠卡制度以來,到2013年9年中,獲得中國綠卡的外國人總人數僅為7356人。
責任編輯:劉斌
2017年6月16日,浙江杭州一名外籍人士展示剛領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
(本文首發于2017年6月22日《南方周末》)
美籍教授柯道友2010年辦成“中國綠卡”,“花了3年時間,提供了一百多頁資料,有我在美國的博士學位認證、清華教授證明函、中國駐美大使館的確認信等材料,上自民政局、大使館、公安部,下到街道辦派出所、居委會,往返美國多次,蓋了近百個章,才辦下來。”
“中國并不是一個移民國家,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是否允許更多的外國人到中國來,要考慮因素比純粹的資本和貨物更加復雜和敏感得多,尤其是跨境人員流動中會涉及國家安全,需要持更加謹慎的態度。”
“外國人獲得永久居留權,不僅是在中國獲得身份的問題,還涉及中國管理體制,對人口的管理,社會保障的配套,公眾對外國人的接納,文化上的適應等諸多問題。”
從2017年6月16日起,公安部簽發新版“中國綠卡”,將原有的“外國人永久居留證”更名為“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新版“中國綠卡”的最大變化是,它同中國公民的身份證一樣,可以單獨出示和使用。
“外國人第一次有身份證了。”聽說這個消息,1991年就來到中國,現任職于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的美籍教授柯道友告訴南方周末:“新的外國人身份證,讓我覺得和中國人一樣生活在這里。”
毫無疑問,對于在華生活了很長時間的外國人來說,新版“中國綠卡”不僅讓他們擁有了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更為他們在中國的生活提供了很多實際的便利。
“中國綠卡”何時出現?
“綠卡”(Green Card)一詞起源于美國,因美國頒發給外國人的永久居留許可證是一張綠色的卡片而得名。
“綠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產物,當時美國移民歸化局(INS)為了區分二戰后大批涌入美國移民的不同身份狀態,開始頒發不同類型的身份證明文件。最早的“綠卡”是一張名為“I-151”的表格,只有持有該表的外國人才可以不受限制地在美國工作、生活,不必面臨隨時被驅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