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道大灣區】周其仁談粵港澳大灣區
要實現跨入世界級灣區的“關鍵一躍”,就需要打破無處不在的行政主導、權力驅動的資源配置模式,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用世界級資源,解決世界性問題”。
責任編輯:馮禹丁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朗潤資深講席教授周其仁。
(本文首發于2017年6月22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周其仁談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就像煲一鍋好湯,關鍵在濃度和密度》)
2017年6月20日上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朗潤資深講席教授周其仁,在香港君悅酒店會議廳內對四百多位海內外政商學界知名人士侃侃而談“煲湯”。
在這場以“共建中國的世界級灣區”為主題的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中,身為主講嘉賓的周其仁教授以粵港地區特有的“煲湯文化”為例,闡釋了企業創新過程中的種種需求與動態——“創新就像煲一鍋好湯,關鍵在于濃度和密度”。
他指出,以“0.6%的土地面積創造了中國13%GDP”的粵港澳大灣區,在創新要素聚集的“密度”上已經領先全國,但在要素質量、互動與融合等“濃度”上,仍與世界三大灣區有著較大差距。
他同時強調,粵港澳大灣區不應成為其他灣區亦步亦趨的追隨者,而是要以自身的改革實踐與創新思維,為時代尋找“世界級難題”的解決方案。
在周其仁教授看來,作為中國最具創新優勢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更要考慮怎么能從并排跑往領跑轉型。
要實現跨入世界級灣區的“關鍵一躍”,就需要打破無處不在的行政主導、權力驅動的資源配置模式,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用世界級資源,解決世界性問題”。他表示期待中國未來發展的過程中,大灣區能夠煲一鍋“創新驅動增長的濃湯”,以此來完成中國經濟發展下一階段應該承擔的使命。
演講結束后,周其仁教授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獨家專訪,深入闡述了他近年來對經濟體制改革與創新生態機制等問題的觀察與思考。
“我們被上一個 成功拖得太長了”
南方周末:您在今年年初的演講中,曾經提到中國經濟要靠“改革突圍、創新突圍”。為什么會用“突圍”這樣的概念?困住中國經濟的“圍墻”是什么?
周其仁:這座“圍墻”就是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轉變這個話題已經談了很多年了。為什么要轉變?就是因為不可持續,消耗這么多的資源,對環境破壞這么大,難以為繼。
但是這個問題已經看到了很多年,為什么還老在說?一說再說就是因為“出不去”,這不就是被圍住了嗎?
從大國的發展路徑來說,早期外向型經濟主導發展的時候,國內掙了錢,也就有了內需;然后通過壯大內需走上平衡發展的道路,是比較理想的發展模式。
但我們被上一個成功拖的時間太長了,在很長時間里維持著高額的出口順差。包括歐盟、美國在內的國家和地區也要面對國內貿易平衡的問題,所以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下一步我們要維系高外貿順差式增長已經不可能了。
一是成本優勢減弱,這些年市場成本漲得快,非市場成本漲得更快。稅收、社保比工資漲得快多了,我們的土地出讓金增長更是漲得離譜,這就是問題。
第二是外部會反彈,中國經濟發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