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曹雪芹、李清照……這些謎一樣的作者
明以后,能找到的真正出自李清照的作品,大約只有23首。
責任編輯:朱曉佳
1970至1990年代,高友工在北美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方面產生過極其重大的影響。2016年底,高友工去世,普林斯頓大學降半旗志哀。圖為1970年代初,高友工在普林斯頓大學授課的情景。
(本文首發于2017年6月22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屈原、曹雪芹、李清照……這些謎一樣的作者 耶魯大學東亞系教授孫康宜談“作者問題”》)
司馬遷提到的一些屈原的作品——如《招魂》《哀郢》《懷沙》等——可能都并非屈原所作。
明以后,能找到的真正出自李清照的作品,大約只有23首。但出版商一直陸續增補李清照的“作品”。
“我現在的目標是普通讀者,我寫的這些專著,頂多50個人看,那還不如寫一些通俗的東西好。”73歲的孫康宜教授在耶魯大學東亞系的辦公室里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她給人的感覺既慈祥,又詼諧,簡直算得上調皮。在耶魯莫里斯俱樂部她的固定餐位吃午飯時,不知說到什么事,她說“去他的!”把所有人都逗笑了。
孫康宜是西方漢學界中國古典文學和女性文學研究最重要的國際學者之一,她和她的學生、芝加哥大學蘇源熙教授很早就開始主編《中國歷代女作家選集》,她發現“女性文學在中國古代比在歐洲更平等”,這個現象引起國際學界的重視,女性研究隨后在北美漢學界里蔚為大觀。
孫康宜在學界地位的另一項標記,是劍橋大學出版社邀請她和哈佛大學的宇文所安主編了近千頁的兩卷本《劍橋中國文學史》。其他國家,如俄國文學史、意大利文學史、德國文學史等,都是單卷本。“中國文學史必須兩卷,否則沒法編。”她告訴劍橋出版社,“英國文學開始的時候,我們都已經到元明了。他們基本上開始于喬叟,喬叟跟明代的高啟一個時代。”
孫康宜不能贊同她的耶魯同事兼好友哈羅德·布羅姆教授,后者在《一百個天才》中收入了《源氏物語》,卻沒有《紅樓夢》。“我跟他抗議,他說你要原諒我知識的限制,我早年就讀了阿瑟·威力翻譯的《源氏物語》,而《紅樓夢》(《石頭記》)一直到最近,英國人戴維·霍克斯(David Hawkes)才把它翻得那么好。”
孫康宜1968年從臺灣到了美國。后來進普林斯頓大學,師從高友工教授研究中國古典文學。高友工和陳世驤并稱為北美漢學界論述中國文學“抒情傳統”觀念的兩大旗手。幾個月前,87歲的高友工去世,普林斯頓大學降半旗志哀。
在美國將近五十年來,孫康宜的治學重點從英語文學到中國古典文學、抒情詩、比較文學、女性研究甚至電影等等,興趣廣泛,每有所得。最近她又在研究中國文學史上的作者問題。
盡管學術地位崇高,但孫康宜為學界以外所知,還是因為一本筆墨節制、面向普通讀者的自傳式散文集《走出白色恐怖》。兩歲時,她隨父母跟爺爺告別,離開北京去了臺灣,誰知爺爺不久后失蹤,父親在白色恐怖年代坐了十年冤獄。她小小年紀,遭受了本地孩子的語言和政治歧視。離開臺灣到美國求學,融入民族多元的人群中,她才終于逃脫壓力。
從1991年到1997年,孫康宜擔任了6年耶魯大學東亞系主任,這是耶魯三百年歷史上首個華裔女性系主任。兩年后,她又做東亞研究所所長。“那時耶魯整個學校有七百多個男性正教授,只有十六個女性正教授。”孫康宜說。
孫康宜在耶魯教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