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網絡直播2020年產業規?;蜻_千億
2017年6月26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發的《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7)》(新媒體藍皮書) 指出,2016年,網絡直播迅速風行、“千播大戰”出現,全民直播蓄勢待發,網絡直播迎來爆發式增長,但是直播業因為監管加強和競爭激烈,進入到了洗牌期。
至2016年12月,直播用戶達3.44億,占網民總體的47.1%,月活躍用戶高達1億,用戶總數較2016年6月增長1932萬。明顯呈加速增長之勢。其中,游戲直播的用戶使用率增幅最高,使用率半年增長了3.5個百分點,演唱會直播、體育直播和真人聊天秀直播的使用率則保持穩定。無論是PC端還是移動端的用戶活躍規模在2016年度總體呈上升勢頭,其中移動端的漲勢更大,并于第四季度明顯反超PC端。
在市場規模方面,網絡直播的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約90億漲至2016年的約150億,增幅高達67%,顯示直線上升期特征。雖然近期網絡直播政策有所收緊,監管加強,其作為朝陽產業的噴發性仍被普遍看好,預計2020年將長成千億級大產業,生長空間巨大。這些數據包含PC端和移動端兩部分,其中,在這兩個板塊中,移動網絡直播于2016年找到爆發口,市場規模迅速達到26億元,形成格局端,業界常稱之為移動在線直播元年。從市場的內容板塊構成來看,泛娛樂直播、秀場直播和游戲直播占據網絡直播市場的絕對主體和大頭,三者之和占比高達96%。
在平臺規模上,早在2015年,全國在線直播平臺數量就接近200家,大型直播平臺每日高峰時段同時在線人數接近400萬,同時直播的房間數量超過3000個。據媒體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5月,平均每隔3小時就有一款新的直播APP誕生(20),其市場熱情可見一斑。
但是上述報告也指出, 隨著巨頭和媒體國家隊入場網絡直播行業,直播業競爭趨于激烈,并產生一些有待規治的現象和問題。在競爭加劇與規范加強的雙重擠壓下,直播業在繼續增長中迎來洗牌。
2016年,一系列政策法規和行業規范先后出臺,從行業自律和國家政策層面加大對直播平臺的監管力度。
2016年4月,北京互聯網文化協會出臺《北京網絡直播行業自律公約》,同時,文化部開展了對互聯網直播平臺違規直播行為的專項整治行動,并要求網絡主播必須實名認證;7月,文化部公布首批網絡表演黑名單,依法查處23家網絡文化經營單位共26個網絡表演平臺;9月,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關于加強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重申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機構必須“持證”上崗;11月,國家網信辦出臺《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進一步對互聯網直播服務提供者和互聯網直播發布者提出服務資質要求。
在競爭加劇和規范加強的雙重擠壓下,直播平臺之間將逐漸出現合并、收購的情況,缺乏核心競爭力的直播平臺將逐漸被整合或是消失,整個行業則會在繼續增長中迎來洗牌期。
藍皮書還指出,“直播+”將迎來大漲勢,以“直播+”的縱深耕耘決勝于市場是未來網絡直播業的一種態勢。隨著傳統秀場轉型移動直播,BAT、微博、陌陌等互聯網巨頭和社交巨頭入場,中小玩家被陸續淘汰出局。而直播升級于垂直領域,以“直播+”決勝于市場,通過在垂直領域深耕細作做大平臺,贏得格局,這是未來趨勢。
智能手機的普及、寬帶成本和流量價格的下降將為“直播+”的漲勢掃除障礙,這是直播與各個行業進行深度融合的機會。其融合對象,既可以是電商平臺,比如映客與天貓在“雙十一”的合作,以開拓營銷新局面;也可以是內容服務平臺,比如與政務、公益、資訊、音樂、教育、財經、體育、科技、餐飲等行業的機構合作做直播。一些全民直播、綜合性直播的大平臺已經看到這種“直播+”的趨勢,開始尋求垂直領域的合作,如騰訊買下了NBA版權進行體育類直播。這種“直播+”所形成的內容形態便是PGC。目前,頭部平臺在PGC方面已經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藍皮書還指出,2016年網紅經濟內容形式進一步多樣,其中原創內容所占比重最大,原創內容的占比達到47%,其次是產品導購,達到了24%,相比之下,其他一些內容形式所占比重較小。
2016年網紅變現模式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目前,廣告和電商依舊是最主要的變現手法,廣告比重最大,達到50.6%,其次是電商變現模式,份額為28.5%,相比之下,其他一些變現模式的所占比重較小。
2016年網紅粉絲規模進一步擴大,截至2016年5月,僅微博平臺的網紅粉絲規模就已達到3.85億人,在微博平臺粉絲中比重為28%,僅次于娛樂明星的43%。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網絡編輯: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