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大跳水,基因編輯公司怎么啦?
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消除基因編輯技術的脫靶效應,在臨床應用上更是慎之又慎。
責任編輯:朱力遠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正迅速應用于人類疾病治療,脫靶效應是影響其應用前景的主要因素之一,科學家對CRISPR/Cas9進行改造后,可以完全消除脫靶效應
(本文首發于2017年6月29日《南方周末》)
CRISPR/Cas9技術正在以令人驚訝的速度應用于人類疾病臨床治療,任何關于基因編輯技術安全性的報道都會引起極大的關注和擔憂。不過公眾也無需過度擔心,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消除基因編輯技術的脫靶效應,在臨床應用上更是慎之又慎。
近日,《自然·方法》雜志刊登了一篇幾位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等機構科學家的來信,篇幅不到一頁半,卻給風頭正勁的基因編輯治療潑了一盆冷水,也讓幾家美國基因編輯技術上市公司不禁打起寒戰,股價應聲暴跌,反映出公眾和投資者對基因編輯技術安全性的擔憂。
股價集體跳水
基因編輯技術主要包括鋅指核酸酶(ZFN)技術、類轉錄激活樣效應因子核酸酶(TALEN)技術和最近發展起來的CRISPR/Cas9技術。由于該技術能像利用word進行文字編輯一樣,對目的基因進行更精確、更高效、更廣泛、更安全的修飾和編輯,被稱為“基因剪刀”或“魔剪”。早期的基因編輯技術(如鋅指蛋白)是通過蛋白來尋找需要編輯的序列,而CRISPR則是通過RNA來尋找靶向序列,由于設計RNA比蛋白質簡單,CRISPR/Cas9技術誕生短短幾年時間幾乎變成基因編輯技術的代名詞,已經成為生命科學領域最為熱門的技術之一。
以CRISPR/Cas9為代表的基因編輯技術似乎無所不能,特別是在人類以往難以攻克的疾病治療方面帶來無限的希望。2015年11月,英國醫生運用基因編輯T細胞成功將一個白血病女嬰的病情控制,為其贏得寶貴的治療時間,之后又有10名兒童接受了類似療法。2016年10月底,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腫瘤中心盧鈾團隊開展了全球首個CRISP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