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生月薪賽過本科生 碧桂園職教扶貧創新路
一個月前,21歲的李家欣從廣州飛赴馬來西亞新山,準備入職碧桂園集團首個海外高星級酒店物業——馬來西亞森林城市鳳凰酒店。這位從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走出來的廣西姑娘,一畢業就當上了海外高檔海景酒店的西餐主管。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李家欣和她曾經的同學們,每個人都有著不一樣的經歷,“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比其他孩子更加的堅強,也更加的努力。”
全新的海外征途,始于三年前從大山里走出來的一次結緣。彼時,李家欣成為了碧桂園職業學院首屆290名學生中的一員。這里的學生,全都來自全國各地的貧困家庭,經歷了三年的成長和學習,如今他們已學有所成,掌握了足以使他們擺脫貧困帽子的技能。統計數據顯示,他們的平均月薪3873元,超過廣東省2016年本科畢業生的薪酬水平;逾六成獲基層管理或技術骨干崗,比本科生高1109元,其中,11人月薪突破萬元,李嘉欣就是其中之一。
2017年7月1日,290名畢業生在碧桂園職業學院禮堂走上畢業典禮的舞臺,他們從這里再一次出發,即將奔赴人生新的戰場。
讀大專的貧困生,也有屬于自己的春天。
優質資源,免費上學
2014年的夏天,高考結束后,被一所本科院校錄取的李家欣卻因家境拮據而交不起學費。
出生于廣西大山里的李家欣,從小就生活在特別貧困的山村里。“到十幾歲,我都沒見過漢堡包、沒吃過蛋糕。”李家欣說,直到十幾歲時,一位“貴人”來到學校進行定點幫扶,讓包括李家欣在內的一批學生一起來到了廣州。那是李家欣第一次看到飛機、坐上地鐵、去動物園、吃麥當勞。
幾年后,高中畢業的李家欣決定放棄讀書的機會,外出打工掙錢。即便家里人為了她上大學的希望而四處奔走借錢,可她學費的窟窿還是填補不上。
天無絕人之路。“上帝每關上一扇門,就會打開一扇窗”,就當李家欣已經下定決心放棄大學錄取,準備找到企業外出打工時,她和家人偶然在報紙上看到了碧桂園職業學院的招生信息。“免費”二字,讓李家欣一家人看到了希望。
彼時,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國強力主創辦了這所學院。學院由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出資4.5億元創辦,并從一開始就制定了“全免費”的培養方針。在碧桂園職業學院的宣傳中,李家欣發現,除了全額資助學費、教材費、食宿費、服裝費、床上用品費、學習用品費等,碧桂園還會補助每一位學子的寒暑假探親往返路費。
慈善性質的民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
最終,李家欣順利來到了廣東清遠,進入了碧桂園職業學院,成為了這里第一批學生的一員。首屆學生共有290人,基本上來自于在廣東、廣西、江西、湖北四省的貧困地區,并被分為建筑工程技術、工程造價、酒店管理、物業管理四個專業。碧桂園職業學院推行三段式教學,在前三個學期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職業素養、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在第4學期進行崗位分流并加強專業知識培養,第5-6個學期則讓所有學生進行企業實踐,為融入社會做好準備。
2014年9月,李家欣進入碧桂園職業學院的酒店管理專業,開始了歷時三年的學習生涯。碧桂園職業學院給李家欣留下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嚴格”。
“在學院里,我們每天天沒亮就會起床跑步訓練,每天將宿舍收拾的干干凈凈。”據李家欣的一位同學回憶,在本科學校就讀的高中同學還在沉睡時,碧桂園的學生們已經整齊地站到了操場上。碧桂園職業學院對所有在校生都實行準軍事化管理,每天早上6:15分起床疊好“豆腐塊”并整理內務,隨后全體學生集合出操訓練半個小時,這些都是業已形成規范的流程。除此之外,每天下午的最后一節課也是軍事體育課。
曾有一段時間,李家欣的耳邊甚至會出現幻聽,總能聽到教官的吹哨聲。不過,在李家欣的心目中,軍事化管理給她帶來了時間觀念和工作效率上的提升,這也能讓同學們養成極高的自律意識,進而可以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發揮出更大的能量。
事實上,“寬嚴相濟”才是這里的“主旋律”。在國內一些重點大學被推廣的導師制教育模式,被碧桂園職業學院復制了過來。據2017屆畢業生張飛騰回憶,學院每一名老師會成為10名學生的導師,從入學第一天起,這些“導師”就成了學生們在校期間的“家長”,“就像家人一樣,從思想上開導,生活上關心,學習上鼓勵。”
除了平時學習、生活上的關心,學院還為同學們創造出了大把的實踐機會。李家欣在大一期間就曾外出到企業頂崗實習,并在學習結束后參加技能競賽。李家欣曾被學院選中參加了廣東省高職組技能大賽,并在省賽里脫穎而出,最終登上國家級技能大賽的舞臺一展身手。
嚴格的紀律要求和身邊老師的貼心關懷,加上高水平的成長平臺,讓這里的每一位學子都踏上了成長的快車道。李家欣親切地稱呼學院創始人楊國強先生為“楊叔叔”,她說,是楊叔叔給了這里每一位學子家一樣的歸屬感。
李家欣和她的小伙伴們參加2015年廣東省高等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現場
校企共育,月薪破萬
其實,和普通的職業學院相比,碧桂園職業學院的優勢可謂“全方位”。依托碧桂園集團的強大資源,碧桂園職業學院不僅能做到解決每位貧困學子的生活困難,更在校企合作方面成果顯著。
其實,“產教融合”既是碧桂園職業學院的基本辦學方針,也是職業教育領域早已形成的共識。6月23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研究所所長孫誠在博爾塔拉職業技術學院舉辦的論壇上指出,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學校應該加強與企業的合作育人,根據企業所需,整合利用企業資源,提升教學效果。
事實上,鮮活的例子就發生在學生們身邊。在碧桂園職業學院的園區內,新建成不久的二期宿舍樓已經投入使用。這棟外觀看上去并無特殊之處的建筑,實際上是碧桂園職業學院第一、第二屆工程造價專業學生共同建設了一年有余的成果。
2017屆工程造價專業畢業生鄧梧平和張飛騰都是親身參與這棟宿舍樓建設的學生中的一員,他們從打下第一根樁開始,就全程參與了二期宿舍的建設工作。鄧梧平說,自己在工地現場砌過磚、綁扎過鋼筋,并且在主體項目竣工后還參與了清理道路淤泥、種植綠化作物、平整場地等工作。
產教融合的過程讓鄧梧平和張飛騰受益匪淺。“我們用一年的時間學習了普通高職院校一年半的課程,這一切都幫助我們快速成長”,張飛騰說。
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宿舍樓在兩屆學子的努力之下竣工,雖然比通常的工期要花費更久的時間,可碧桂園職業學院對工期并不看重。在校方眼中,最重要的是在教學實踐中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工程從無到有建設起來的過程,碧桂園集團的資深專業人士對此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碧桂園集團工程造價管理部總經理張慧明、副總經理劉權輝曾與學校該專業領導多次開會商討了學生教學大綱的具體細節。“根據人才培養目標,以崗位能力培養為導向”的培養方案,在產教融合的過程中得到了最大化的執行。
碧桂園職業學院最后一年的企業實踐,亦是由學校老師和企業導師共同為學生量身定制。學院的每個實習崗位均配備“雙導師”團隊,引入企業導師通過“傳幫帶”建立師徒制的互動關系,幫助學生迅速提升實操技能,同時更容易日后融入工作氛圍。學院創辦人、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國強曾說,要將碧桂園職業學院辦成經濟大潮下的“黃埔軍校”,從這所學校畢業的學生,多數都會被精準培養為“基層一線管理干部與技術骨干。”
據統計,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首屆290名畢業生,除1人選擇自主創業外,289人已就業,平均月薪3873元。179名畢業生獲基層管理或技術骨干崗,占比62%,平均月薪4835元,其中,11人月薪突破萬元。2017年初,廣東省教育廳發布的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顯示,2016年廣東省高校畢業生平均初次就業月薪為3393元,其中本科生平均月薪為3726元??梢?,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首屆畢業生的平均薪酬已經超過廣東本科生,逾六成畢業生的月薪甚至比本科生高1109元。
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實操課現場教學
因困受助,自強助人
在碧桂園職業學院今年的畢業生中,約75%的學生薪酬超過全省職院平均水平,其中11位學生月薪超萬元,畢業生平均薪酬與廣東省內前十位職業學院畢業生平均薪酬持平。從學校走入社會,碧桂園職業學院的學生競爭力可見一斑。在這所學校因困受助完成三年學業之后,不少學子也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回饋社會的愛心。
在今年的畢業生中,工程造價專業的張飛騰做出了和許多人不一樣的選擇——經過學院導師的推薦,他進入了碧桂園集團社會責任部工作。這個部門主要的工作任務,就是“回饋社會”,張飛騰說,自己之前得到的無私幫助,就是他如今選擇這里的理由。
作為一個“從小到大幾乎沒有讓父母操過心”的孩子,張飛騰卻在初中時突遭家庭變故:父親患上重病在醫院治療,為了扛起一家人的生計,父親當著家里所有人的面發出哀求,想要出院回家繼續掙錢。張飛騰下定決心,就算父親日后年老力衰,自己也一定要用自己的肩膀把家扛起來。
高考前,碧桂園職業學院的老師來到了張飛騰所在的高中做宣講。本來,考慮到父親的身體狀況,家中缺乏基本的生活來源,張飛騰已準備放棄上大學念書,外出打工。但碧桂園職業學院免費招生的方針和老師們勾畫出的藍圖,讓他最終還是踏上了求學路。
2014年9月8日,就在新生入學的前一天,張飛騰在老家和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團圓飯,可父親卻在飯后突然倒下,住進了重癥監護室。雖然父親還是不幸離開了,但在家照顧父親期間,張飛騰多次接到老師們鼓勵他的電話。
“他們告訴我要堅強,和家人一起戰勝困難,開導鼓勵我”,張飛騰說,學院老師們的幫助讓他終生難忘。如今,張飛騰從受助者變成了助人者,開始奮戰在廣西的脫貧工作第一線,參加碧桂園集團在廣西的扶貧專項。
“當自己真正有能力去幫助別人、回報社會的時候,這是一種講不出來的快樂。”作為一個曾經的受助者,張飛騰說自己“別無選擇”。在碧桂園學院就讀的三年里,學院創辦者楊國強的公益行動讓張飛騰耳濡目染,他決心要成為一名慈善事業的身體力行者。“在這里我真正知道了什么是責任、什么是擔當,自己懂得了感恩、懂得了回饋,是楊叔叔給了我把家庭扛起來的機會。”
碧桂園職業學院首屆畢業生張飛騰在廣西開展碧桂園集團的扶貧專項工作
職教扶貧,挖斷窮根
產學結合,精準育人,保障所有學子的就學條件,這一切,碧桂園職業學院都做到了。作為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被學生們親切地稱為“楊叔叔”的楊國強之所以創辦碧桂園職業學院,也正是希望通過職業教育的方式回饋社會,實現扶貧。
楊國強在中學期間亦曾因家貧而無法交上學費,國家免除了他7塊錢的學費,還發給他2塊錢的助學金。有了這段經歷,楊國強便深知“有困難時,別人的幫助如雪中送炭。”如今,碧桂園職業學院正在就讀的1019名學生全部來自貧困家庭,學校也成為了全國唯一一所對貧困生實行全免費教育的高校。
除了在學費方面徹底消除貧困學子的就學壓力,在教育的具體策略上,碧桂園職業學院“授人以漁”的教學模式,亦被視作阻斷貧困代際延續的有效途徑。
“我們不僅僅要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避免貧困家庭的學子在讀三年期間因經濟問題而輟學,圓他們的大學夢,更重要是通過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讓學生掌握能夠獲取高薪的專業崗位職務素養和能力,從而實現其幫助家庭脫貧的目的。”碧桂園職業學院院長劉惠堅說。
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副會長裴希更認為,碧桂園職業學院的辦學過程是對國家“精準扶貧”號召的積極響應和很好的實踐探索。“創辦人楊國強先生提出的建設經濟大潮中的黃埔軍校,不僅是培養了一個個國家建設人才,更是幫助一個個家庭從根本上消除貧根。”他希望,未來碧桂園職業學院可以繼續發揮標桿作用,把這種“職業教育扶貧”新模式在全國推廣開來,通過增強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幫助更多的貧困家庭脫貧。
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國強為優秀畢業生標兵頒發證書
根據相關研究報告數據,目前我國已建成了在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全國當前共有職業教育院校13300多所,在校生近3000萬人,每年的畢業生則達到將近1000萬人。不過,創辦職業教育學校,用產學融合的職業教育來完成扶貧,碧桂園確實走在了前面。中國職業教育學會副會長、廣東省職業教育學會會長李小魯就明確指出,楊國強以自己強大的企業為依托來舉辦這個慈善性的全日制的職業技術學院,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到了實處,從而開創了中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一代職業先河,可謂一個創舉。
實際上,作為同樣從職業教育走出來的“草根”企業家,楊國強在職業教育領域的眼界放得很遠。從2014全國“兩會”開始,他連續4年提交給政協的提案卻都把聚焦點放在了職業教育上。
楊國強說,自己的辦學初衷是讓所有行業、崗位的勞動者都接受職業教育,尤其是對被貧窮困擾的年輕有志者而言。“這不但可以讓他們走向幸福生活,也給國家培養了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從碧桂園職業學院畢業的學生,要以良心、奮斗和感恩為信念,實踐對人好、對社會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在內心里,楊國強有著一個期許:如果未來能給所有國民提供良好的職業教育或大學教育,中國的國民素質和生產力必能在不遠的將來達到超級強國的水平,“定是世界第一的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