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探測:先驅者的悲劇

如果說愛因斯坦是引力波理論的先驅,那么韋伯就是引力波探測的先驅。正如愛因斯坦會犯錯誤一樣,韋伯在引力波探索史上也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責任編輯:朱力遠

因為引力波非常微弱,當時的物理學家們普遍不看好引力波探測,但韋伯的嘗試在當時幾乎是唯一認真付諸行動的引力波探測。(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7月6日《南方周末》)

如果說愛因斯坦是引力波理論的先驅,那么韋伯就是引力波探測的先驅。正如愛因斯坦會犯錯誤一樣,韋伯在引力波探索史上也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約瑟夫·韋伯(Joseph Weber)生于1919年,早年是學工程的。他不僅在探索引力波的歷史上有過曲折,就連人生經歷也充滿了驚險,二戰期間曾一度在航母上服役,先是躲過了日本對珍珠港的突襲,而后又在慘烈的珊瑚海海戰中幸存(他所服役的航母在遭重創后自沉)。戰后的韋伯開始研究物理,并于20世紀60年代開始建造一系列所謂的“韋伯棒”,用來探測引力波,成為最早將引力波探測付諸實施的物理學家。

“韋伯棒”

“韋伯棒”之所以能探測引力波,是因為引力波可以引發它的振動,若頻率合適的話,還可引發共振,通過對共振信號的監測,“韋伯棒”原則上就具備了發現引力波的潛力。當然,實際的情形要復雜得多,“韋伯棒”探測到的也可能只是噪音。為了消除噪音,韋伯與他的合作者們做了長達數年的努力,并且采用了通過兩個遠距離分隔的“韋伯棒”來探測引力波的做法(因為噪音不太可能對兩個遠距離分隔的“韋伯棒”產生同步的影響,引力波則可以,因此通過探測同步信號,韋伯可以將噪音甄別出來)。

雖然物理學家們普遍不看好引力波探測(因為引力波非常微弱),但韋伯的嘗試在當時幾乎是唯一認真付諸行動的引力波探測,因而還是引起了一些興趣,并且也得到了一些起碼是口頭上的支持。比如1963年,美國物理學家戴森就曾表示對韋伯的探測值得給予持續關注。據說在整個20世紀60年代,廣義相對論會議上的一句常用的問候就是:韋伯探測到引力波了嗎?

韋伯探測到引力波了嗎?從1967年到1970年,韋伯在著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接連發表五篇論文,宣布了探測結果。

韋伯的第一篇論文發表于1967年3月27日,標題為“引力輻射”。這篇論文發布了10組疑似引力波造成的信號,每組都標明了信號出現的時間,跨度從1965年9月21日到1967年2月17日。10組信號中,較早的7組是由單個“韋伯棒”探測到,較晚的3組則是由相距三公里左右的兩個“韋伯棒”共同探測到的同步信號。很明顯,在這10組信號中,由單個“韋伯棒”探測到的7組其實沒什么價值,因為沒法甄別噪音;值得關注的只有由兩個“韋伯棒”共同探測到的那3組同步信號。

在發表這篇論文時,韋伯的態度還相當謹慎,他表示,那幾組信號若真是引力波造成的,則強度似乎太大,大到了應當伴隨有其他天體物理效應——比如超新星爆發——的程度。由于并未有人觀測到與他的信號相伴隨的其他天體物理效應,那些信號“源自引力輻射顯得很不可能”。假如源自引力輻射“顯得很不可能”,那信號會來自何方呢?韋伯猜測是地震。1967年11月,在給同事的一封信中,韋伯坦率地表示,“韋伯棒&r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